首页 美食正文

每当人们提起螺蛳粉,桂林米粉就要酸一次|原创

huazhu 美食 2020-06-24 01:15:18 786 0

“摇钱树”出土于中国西南一带,大概诞生在汉朝,经过2千多年的不断演变,这种陪葬品如今有获得财富的寓意。

东汉时期的摇钱树。/ 资料图片

在桂林城漫长的发展史中,“摇钱树”是桂林米粉——凭借不断更迭的起源故事,广西人把米粉冠以桂林之名,推广到全国。

1999年,桂林山水第一次出现在了第五套20元面值的钞票上,于是桂林人的“摇钱树”上,又多了桂林山水。

远方的桂林人用米粉,交换着有桂林山水的人民币;桂林人在山水面前,收获财富带来的安宁和恬静。


20元面值中的桂林山水。/ 资料图片

那是值得桂林和桂林人骄傲的年代。

骄傲体现在他们在桂林之外的米粉店里。

桂林往南150公里的柳州,同样有一碗叫做螺蛳的粉,这种充满了“酸臭”气味的食物,征服不了桂林人。他们极少会在自己的米粉店的菜单里,加上“螺蛳粉”的条目,更不会将其称为“柳州螺蛳粉”。

螺蛳,缓慢爬行的甲壳类动物,如今正在快速地占领餐桌,挤压桂林米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柳州城的知名度随之逐渐上升。


云南一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3000年前人们吃剩的螺蛳壳,可见西南一带吃螺蛳的历史也极其漫长。/ 资料图片

桂林的焦虑和柳州的破圈,都在这碗粉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沉浸在一碗米粉里

当B站推出《后浪》之后,年龄讨论不绝于耳。稍作引申,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与困境,也符合前浪和后浪的代际话题之争。

尽管城市之间没有对立面,也没有“后浪推前浪”的生存策略,但在不同的维度,城市之间的发展就是在相互借鉴和竞争中实现的。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味蕾为食物的进行地域分类。江浙清淡、东北浓厚、南方精细、中原咸甜、西南酸辣。


究竟是桂林米粉成就了桂林,还是桂林成就了桂林米粉?

这些美食之间的相互勾连并不明显,因为他们不具备对标的可能,就像博尔赫斯与金庸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语境中。

但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蛳粉,却像金庸和古龙、像同父异母的姐妹,二者的兴衰,无意中勾勒出两座城市的时代更迭,以及发展方式的异同。

桂林骄傲,但并不自大,骄傲来源于开放。

1973年5月,桂林成为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同时开放的,还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

40多年来,桂林人的回忆里,外国元首在桂林的集体记忆都不曾消失。


1998年,克林顿游览桂林,这是首位在桂林旅游的美国总统。/ 资料图片

如果说其他城市为外宾提供了诸如烤鸭、小笼包、粤式早茶和肉夹馍,那桂林的餐桌上,一定有碗米粉。

桂林的米粉,从那时候开始破圈,成了早一批面向国际社会的美食代表。

彼时的广西,大多仍破旧不堪,桂林一举成为全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当地人也成了广西最早开化的群体,成了如今人们说的前浪。

桂林人深谙时运,热带季风气候下不可移动的山水,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出走到外的桂林米粉,肩负着商人挣钱的梦想,顺便被赋予强化桂林知名度的心理暗示。

在桂林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记载中,米粉有千年历史,随着不断地演化,本土的米粉已经分化成“路口”和“大河”两大派系,前者养生、味道苦涩;后者泼辣,口味香甜。


桂林街头的米粉店。/资料图片

围绕不同米粉的母题在桂林不断繁衍和变化,最终的桂林,米粉百花齐放。

这是桂林的米粉魅力,但仅限于桂林。

桂林市,米粉店不会被冠以“桂林米粉”之名,但要离开桂林,“桂林”又成了一面金字招牌,只不过那个招牌下,与真正桂林的米粉口味相去多远,不得而知。

即便如此,嗦粉的人并没有人对此特别在意,于是桂林米粉虽是平民美食霸主之一,但却与可口没有必然联系。

作为现代快餐史上富有地域特色的食品,桂林米粉和云南过桥米线、兰州拉面、沙县小吃一样,以这种方式尝到了甜头,迅速出圈,成为中国街头简餐之王,之一。


每个中国人心里,大概都有一张中国美食地图。/ 资料图片

或许是恬淡的生活容易让人迷醉,在过去的岁月里,桂林就这么岁月静好地躺在漓江边生活,桂林米粉灶台上,就这么咕噜咕噜地翻腾,用桂林的山水做汤底,熬出一个桂林人为了米粉闯荡江湖的故事。

故事总是充满奇遇,当后浪和螺蛳粉的出现,桂林米粉汤头,出现了五味杂陈的味道。

人的口味和生活标准不停地变化,无论是以年轻一代爱好猎奇,还是城市人口对饮食环境提出了新的标准,沉浸在过往岁月里的桂林米粉,仍在以传统的方式,蒸腾着米粉的故事,都没有做出响应和改变。

螺蛳粉开着柳州五菱出圈


人们无法判断五菱是一辆MPV还是一辆面包车,亦或是一辆越野车,但没人质疑这是神车。

螺蛳粉成了米粉届新的“网红”,这种关注度,是走红了40多年的桂林米粉没有享受过的。但关于螺蛳粉如何出圈,始终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线索。

唯一肯定的是,螺蛳粉没有仰仗柳州的名气。和所有的后浪一样,成败都是自己的事。

“酸臭”的螺蛳粉出圈,让“恪守”传统的桂林米粉十分不自在,于是桂林人曾下定决心,试图在螺蛳粉出圈前,把“桂林米粉”打成金字招牌。


蓑衣配鸬鹚,漓江一直在用这个配方,吸引海内外游客,40多年如一日。/资料图片

2011年,桂林市政府成功申请注册了“桂林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桂林试图在几十味香料熬出来的米粉里,再加一味“文化灵魂”的佐料。

坚信地理标志证明会让千年的米粉汤底,一滴入魂。

桂林或许真的是骨子里爱这碗粉。

2013年,桂林在全国范围内,还做了一次小吃偏好调查,在11个样本中,桂林米粉排名第一,同宗族的螺蛳粉排名第十,仅高于南宁老友粉。

既然当上了中国第一,桂林又将米粉与星巴克进行了对标,并写在时任桂林市长做序的《桂林米粉》一书中,书里略显妒忌地说:人们宁愿花几十元去享受星巴克的咖啡……


《桂林米粉》内页。

日子就这么过去,桂林人没想一场疫情,让螺蛳粉,上了柳州五菱的汽车,爆红了网络。

这距离桂林米粉全国第一的调查,只过去了7年。

在桂林,正宗的米粉是不加醋的,只是如今似乎开始酸了起来。

柳州之于桂林,像是后浪,年龄定义上的后浪的潮头涌向螺蛳粉——他们需要的是可以迅速消费、直白方便的食物,酸笋的“臭”,没有问题,简单和粗暴也都可以,无需矫情地哭诉历史,也不在乎所谓国家级的地理标志,毕竟一碗粉就是一碗粉。 

背后的历史沉淀还是情绪表达,都不需要再放进碗里、强加灌输。


谷埠街菜市,上世纪70年代时是批发销售螺蛳的集散地,据说螺蛳粉就诞生在这里。/苏小七

这也像是柳州的性格,“我并没有什么城府,也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完美,似乎也不大在乎可有可无的虚名”。

这符合年轻人生活的定位,简单,直接,真实。

螺蛳粉和柳州城似乎就是这么被定义了。

和桂林比起来,柳州没有什么称得上甲天下的东西,恰好相反,柳州略带悲情。

写下“愚溪诗序”的柳宗元,贬官柳州,在他的治下,柳州似乎也就染上了凄清冷寂、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无人过问的落寞和城市气质。


1984年,柳州人、体操王子李宁(左)与柳机厂长赵胜义,共同乘坐使用柳机生产的127型大马力操舟机型冲锋舟。/柳州工业博物馆

在广西诸多城市的排名中,有省会南宁,有甲天下的桂林,甚至还有红色根据地百色和长寿之乡八马。

柳州似乎从未被人细细聚焦。一如后浪。

但这似乎也激发出柳州怨愤不驯的一面,终日的埋头苦干下,柳州打造出柳钢、五菱、两面针、金嗓子、花红药业这些威震全国的品牌,如今,这份榜单上又多了一碗螺蛳粉。


1986年,柳州牙膏厂生产两面针牙膏的车间。/ 资料图片

山水甲天下和有金字招牌的桂林米粉,终于酸了,这种酸,像极了螺蛳粉里的酸。


螺蛳粉要加醋,桂林便成了醋。/ 网站截图

谁是老二?

广西第一大城是省会南宁,谁也不会否认。

但第二大城,桂林还是柳州之争由来已久,以网络讨论的形式。

桂林摘不下自己天下第一的桂冠,但却尴尬地发现,2018年柳州的人均GDP,已经是桂林的2019年人均GDP的0.8倍。

在柳州人眼里,桂林还是太安逸,少了进取之心。广西地区甚至还流传着“莫嫁桂林郎,莫娶柳州女”的说法。


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抢花炮。/ 图虫创意。

这指的是桂林男孩生活太好,安于现状,稍有些不思进取;而柳州女孩充满着工业城市横冲直闯的泼辣之气。

这些对性格的讨论,也化在一碗粉口味特点中,变成了米粉的江湖之争,似乎在一碗米粉里,可以窥见城市和人的性格。

的确是可以的。

桂林人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依赖那碗米粉,尤其是米粉中“摇钱树”的那一部分。

在桂林市内,米粉的售价在3.5到4.5元不等,而在桂林市外,一碗桂林米粉最高可以卖到22元,仅仅“桂林”两个字的名号,就让米粉有了十几元的溢价。

所以桂林人在所有特产前面都加上了“桂林”二字,桂林辣椒酱、桂林三花酒、桂林腐乳……这三样特产也俗称“桂林三宝”,套餐价格大抵20元。


有“愚溪”血统的柳州,甚至没有刻意在产品名字前面加上“柳州”二字的意识,反倒无意走红。

这让用力过度的桂林显得有些落寞,面对螺蛳粉的反噬,桂林还没有做好桂林米粉走下神坛的心理准备。

米粉就像桂林的“宠物”,更像桂林发展之路上的导盲犬,桂林人要是更务实或者现实一点,就不会把爱全部放在它身上。

如今导盲犬老了,桂林人还没有做好失去它的准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