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你永远想不到,凉茶壶里卖的是什么药

huazhu 生活 2020-07-02 22:31:00 710 0

凉茶近日是有些水深火热。 广州番禺警方这头正在开展“飓风2020”专项行动,并获悉有不法商家为牟利,在凉茶中非法添加“不明成份的西药”。
你喝的凉茶,可能掺了药。/羊城晚报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关系重大,办案民警立即针对番禺区内凉茶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经有关部门部分检测,40份送检样品中,有15份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 案件的初步侦办结果,是共11家凉茶铺被查处,15名嫌疑人对“为增加销量、在店内凉茶中非法添加西药成份”的行为供认不讳。 凉茶事件经媒体一曝光,网友们立即齐声斥责商家这种“披中药皮,卖西药肉”的行为。

有人讽刺道:“中医负责噱头,西医负责疗效,这就叫中西医结合。” 有人一拍大腿:“我早就说了,一切以上火、祛湿、排毒为幌子的医疗医药都是骗子,都是智商收割机。” “哇,怪不得我家楼下那家凉茶铺什么病都能治啦。”喝了一辈子凉茶的街坊们这才发现,什么老字号招牌,什么祖传秘方,什么特效凉茶,那是现代医学小药丸溶进一肚子“黑水”里罢了。
败火,广东人一生的命题 祛湿,凉茶商销路的包票 我们先来厘清广东人和凉茶难舍难分的关系。 广东,位于低纬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之中,又湿又热的一片土地。 广东人,常常把“湿热”挂在嘴边的一种人类。 广东人常说,岭南有三宝,荔枝、烧鹅和凉茶。有趣的是前二者的摄入增加,都会引起一种名为湿热的生理反应,直接导致凉茶的销量攀升。所以说,具有“湿热克星”身份的凉茶,才是广东大地上的真正宝物,是广东人的信仰。
还有更老的凉茶铺一直沿用瓦罐,煲药的煲汤一样。 在广东长大的小孩多数都有这样的经历。无论你是感冒、腹痛,还是做噩梦了、吃太饱撑着了,都会被身边大人理解成上火、湿热,喝凉茶便是那唯一正确的解决方式。 老城区的街头巷尾,必定藏有几家招牌中包含“什么叔”“什么婆”“某某堂”的凉茶铺。和早期港片中所塑造的“宝剑腾霄汉,芝花遍上林”宝芝林等中医馆形象不同,广东凉茶铺里并没有满墙的药柜和貌美的十三姨。 它往往就是十平米大的一间小店,店里常坐着一位邹邹巴巴的老人,角落里还总会出现一只不知在卖什么药的巨型葫芦。
传统凉茶店的符号。/图虫创意 凉茶不是从葫芦里出来的,而是被保温储存在一排排布满中药斑驳的不锈钢暖水瓶中。带着各式病痛的顾客,排队在凉茶铺门前做吐舌状,掌柜的老人家只需望两眼脸色与舌苔,便知道要给人配“六成的3号水和四成的8号水。” 除了卖凉茶的自己,没有人知道是什么造就了这碗黑不溜秋的一言难尽。以癍痧凉茶为例,再面瘫的人,都会在它面前轻松皱起眉头。作为广东凉茶界中的王者,癍痧据说兼具“清热解毒、祛湿除癍、消暑散热、化痰止咳、开胃消滞”多种疗效,种种神奇功能全靠街坊们口口相传,商家压根无需自证强神。
癍痧有多恐怖,广东已经藏不住了。 做产品经理的人,做梦都想拥有“癍痧一般的用户信赖度”。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癍痧,首先它味道就不一般。有人说,癍痧的味道,正是人生之苦味。 轻舔一口,你短时间内再看不见这世间的美好;舀上一勺,身边的加油鼓劲声都变身恶魔的窃笑;喝完一碗,灵魂往天灵盖的方向冲刺,那是你天天熬夜的罪恶之火,是你狂吃炸鸡的欲望之光;舌头用力压动下颚,那是你干呕不出的后悔二字。 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事物都是苦后甜,如生普,如咖啡,如不得善终的初恋,世人迷恋回甘的滋味。癍痧就不一样了,它回苦,让你每每经过凉茶铺都生生PTSD。
苦尽甘来,广东人的生存哲学。 / 图虫创意 尝过一杯“人生苦味”,上火和湿气重的人终于能得到陈皮的些许安慰。此时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某些店铺倒是挺会充分利用不大的空间,在墙壁上寥寥几句将“中国人最懂吃苦”进行追根溯源。只是这凉茶的历史也有许多个版本: 有人说凉茶是清道光八年,岭南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土,研制出的饮料;有人专注于阐述凉茶和林则徐、洪秀全等人物的关系;有人认为药王孙思邈的药茶方便是凉茶的祖先了。 还听过一种更夸张的说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不正是清热解毒的凉茶吗?
说来虽然凉茶一直以苦服人,但它的受众也仅局限于岭南。广东食品行业协会会长也曾表示,虽然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以王老吉为首的广东凉茶就曾尝试走出广东,但由于文化差异,凉茶在广东虽家喻户晓,但在北方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几乎为零。 2003年的非典即是凉茶命运的拐点,全国防治“非典”的用药目录中纳入了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的清热解毒类药品,板蓝根、夏桑菊、凉茶颗粒等被收入家庭常备药箱之中,凉茶市场迅速扩张。数据显示,2003年5亿元人民币的凉茶市场规模,在3年后变成了50亿。 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将凉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21 家受到保护的凉茶企业实现了销量的自我突破。 据说当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量仅为317 万吨,凉茶销量却超过了400万吨。长期致力于接地气的外国快餐肯德基,更一度让凉茶加入豪华午餐,以实现“先上火再败火”的一条龙服务。
图 / 艾媒数据中心 先做广东人的“续命水”,再让全国人民不再“怕上火”,凉茶逐渐变得更甜,更大众,据艾媒数据中心统计,2019年仅无菌罐装凉茶的销售额便高达881亿人民币。 它抓住消费者命门的神秘功法,某传统凉茶品牌创始人、国医大师在早年的一个采访中便已道出:“如果一个人发病了,动不动就住院,要花多少钱?而喝一杯凉茶才多少钱?” 原来我们一直在被动嗑药 往凉茶里加西药,已然成为业内的潜规则,此次被查处的11家凉茶铺,也绝非这种违法行为的首创者。 历年新闻中,总会出现那么几单“中西合并”的犯罪套路。据平安广州的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到2018年,从两广到香港,都有商家在凉茶中添入“未标示违禁成分”。
图 / 平安广州 此次被曝光的西药中,亦包括了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厌氧菌感染病症的甲硝唑;起到抗过敏的作用,缓解流泪、大喷嚏症状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氯苯那敏;以及减轻身体疼痛感的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位姓陈的嫌疑人交代,他在城中村内经营的药店也同时出售凉茶,为使凉茶功效明显,见效快,他分别在止咳茶和感冒茶中添加了红霉素和扑尔敏,并将凉茶升级为“神奇止咳凉茶”和“特效感冒茶”。 一瓶普通凉茶可能售价是4元一瓶,但又西药加持的特效凉茶可卖到8元。
也不是说便宜的一定是好凉茶。 报道中写到:“陈某虽然具有职业医师资质,但对凉茶中添加药品的剂量却十分随意,从不称量,有时甚至混合添加多种药物。另一嫌疑人杨某则完全不懂医术,其供述称,针对顾客出现的不同病症,他只是将不同的药品添加进凉茶中,便声称其凉茶可以治疗不同病症。” 商家糊里糊涂,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顾客便不明不白地“嗑了药”。 乱吃药的危害有多大? 凉茶中添加西药的新闻下方,科普界大V做出了解释。 丁香医生指出,违规添加西药的潜在危险在于,消费者可能在无意间过量摄入某些药物,“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例,过量摄入可能会造成肝损伤”。 果壳网主笔游识猷继续补充,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吃了易犯困,开车操作机械可能危险”,甲硝唑是孕妇和哺乳期严格禁用的。
墙上贴心地提示“孕妇禁饮”。/羊城晚报 如此看来,新闻图片中凉茶铺墙面上贴着的“孕妇禁饮”,可算是无良商家最后的仁慈了。 还有网友想起了自己听说的一个故事,“湖南某中药厂研发出一种胶囊,治疗糖尿病有奇效。化验结果是药品确实是中药成分,但是这些中药明明是不能治疗糖尿病的。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发现,是厂家在胶囊壳里加了二甲双胍”。 奇怪的是,人们总觉得上医院看医生不好,因为“是药三分毒”,退而对“祖传”“奇效”“神药”等形容词深信不疑。可关键是这祖传的奇效,也全仰仗于你最初便拒绝了的药呢。 我们终于吃到了自己最讨厌的东西,还是以一种更不规范、更不安全的方式。 松鼠云无心说得有道理:“对于一种宣称有疗效的食品,无效的只是骗钱,有效的可能要命。”
对不起,你喝的这杯凉茶真不能用来治病 来到现代法治社会,凉茶显然不能靠神话传说通行于世。据相关论文介绍,凉茶按功效强弱和使用目的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食品类,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管,所持的产品批准文号是“卫食”字号。 这类凉茶的定义非常拗口,“是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我们市面上能买到的大多数罐装凉茶都属这一范畴,是饮料,不是药。
市面上的凉茶测评。/腾讯大粤网 第二类是保健食品类,归《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管,拿“国食健”字号。保健类的凉茶功能被局限得非常窄,仅包括清咽、促进消化、通便等几项功能,所以也没什么凉茶企业在做这一类的产品。 第三类是药品类,包装上会出现“国药准”字样。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作为药品来报批生产的凉茶,只能由医生开处方给病人服用,或到药店购买,服用时间和服用量,都要根据病情轻重由医生或药师决定,也只有药店里在卖的板蓝根冲剂、夏桑菊冲剂是属这一类。 按照分类,各大凉茶企业推出的产品可以一一站队。可这时问题就来了,那街边凉茶铺自己现熬的,没有严格经过“提取、混合、调配、灌装、杀菌等程序”的凉茶,还是药不是了? 凉茶铺想给顾客败败火,就是操着李时珍的心了,也没有那个名分。
凉茶只算一种文化,不算药。/图虫创意 2006年《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出炉,更明确了凉茶铺的位置——“属于传统手工技艺,而不属于传统医药”。经营一家凉茶铺,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却无法申领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 这就好比,一个夸口自己能够七十二变,大显神通,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一下成了弼马温。行业被规范,后来出现的“凉茶加西药”等行为,也因这项规定成为板上钉钉的违法行为。
传统凉茶的神话被戳破,更产业化的凉茶饮料出现。/图虫创意 随着《通知》出台的一系列标准,也在继续限制凉茶铺的生存空间。广东有关政府部门的《植物饮料(含凉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表明,“凉茶是指经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凉茶配方、步骤制作而成的植物饮料,而使用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内的植物原料所加工的饮料将不再称凉茶,只是植物饮料”。 这段依然很拗口的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街边成千上万家凉茶铺都不能用“凉茶”这两个字啦。意见稿一出,立即在行业内引起巨大争议,据说多年来经过多次集中讨论,都无法达成定论。 说到底,众多凉茶商家怀里的,还是一颗想要做更多买卖的心,而非真正的医者仁心。顾客的心理预期效果,他们可以不惜触犯法律来迎合讨好。顾客的体内将产生什么样的药物反应,他们通通甩手给自己的售后——医院来解决。
凉茶降温,是市场自己做出了选择。/前瞻经济学人 这样的饮料,我们还能把它当作治病法宝么? 要真有病,还是建议您上医院看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