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我还很年轻,但被困在了老去的身体里

小可爱 生活 2021-06-12 01:18:56 621 0

文 宋爽


便垂垂老矣,也要有垂垂老矣的乐趣和尊严。



即便垂垂老矣,也要有垂垂老矣的乐趣和尊严。/Pexels


鲜有人不怕老,人们对衰老的恐惧来自基因深处,衰老意味着无限接近死亡,直到成为死亡本身。


老不仅意味着纵深的皱纹、退化的膝盖、面对智能手机时的不知所措以及诸多疾病的纷至沓来,它更代表了一种状态:无力、无能,并且无时无刻不如此。


有一位70岁的老人说:“我还很年轻,但被困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当你老了,你的身体便开始意志自由,它不再那么听话,不再轻易地受你控制——老,就是这样一种无助的感觉。


但现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医学伦理的进步,人们开始拒绝这样老去,拒绝被无力、无能裹挟——即便垂垂老矣,也要有垂垂老矣的乐趣和尊严。


“把死亡搞得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正常地、坦然地接受死亡”



“把死亡搞得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正常地、坦然地接受死亡”。/Pexels


旅日学者宗泽亚写了一本《老年实用手册》,他受到日本“终活”概念的感召,决定结合中国老年群体的现状,尝试撰写一部引导老人如何面对生死问题的书。


这本书的宣传文案称,这是“一部可以赠予家中老人的贴心之作”。但对于大部分观念传统的老年人来说,这本“为死亡做准备的贴心之作”估计并不容易被接受。宗泽亚认为,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而这本书“对中国老人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挑战”。


好在,中国新一代老人的思维方式正趋于开明。“作为一种人文关怀,我寄希望通过这本作业本式的笔记,帮助老人客观地、宽容地正确面对死亡,缓和死亡情结,把做好死亡前的准备,当作人生最后有价值的、利己利人的功课来做。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客观的归纳和评价,重新认识自我、热爱生活、过好当下。这就是作者决意写一部涉及人生谢幕的作品的初衷。”宗泽亚在书中写道。


《老年实用手册》最初的书名是“人生的谢幕”,但出版方认为“谢幕”代表“死亡”,触痛了人们忌讳死亡话题的神经,最终没有采纳。


“可见在人们期待生死观进步的时候,本应开明的媒体也表现出思维保守的一面。”宗泽亚坦言,《老年实用手册》出版后,有许多读者对书名表示吐槽。“可见死亡文化的传承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需要经过巨大的努力。”


宗泽亚认为,应对衰老产生的危机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死亡的既有概念的转变。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死亡仍旧是痛苦的、不可提及的,转变这样的思维需要经过巨大的努力。/Pexels


“普遍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采取否定、忌讳甚至自欺欺人的态度,我们的死亡观的落后,和国家经济的崛起不成比例。比如,现在丧葬业已经成为暴利产业之一,且乱象纵生。”


原因就出在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上,宗泽亚进一步表示:“执着于死亡的传统文化,把死亡搞得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正常地、坦然地接受死亡、善待死亡。现代中国老人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有条件改革和推广新时代的死亡观。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终活’,敢于重新认识死亡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尝试中国特色的‘终活’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对社会和家庭开展新时代的死亡观再教育,最终让人们积极地面对死亡,合理地准备死亡,做到‘好死优死’,这是本书希望达到的实用目的。”


《老年实用手册》中采用了大量的表格,主题涉及老年人的挂心之事,比如“我的品性”“我的感恩”“我的年表”“我的银行账户”“遗嘱的证言”“死亡解约手续”,等等。宗泽亚表示,这种设计可以引导老人重温自己的一生,使之成为一部回忆录、一面人生的镜子,最终还原真实的自我。


“表格填写过程能带给老人一个全新的思考,帮助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谢幕。如果老人能冷静、认真地填完这些表格,相信他的内心一定能得到某种升华,对其晚年的生活态度起到正向的帮助。此外,填写表格,交代对终老的照护、医疗、资产、生活费、遗嘱、继承、墓地、葬礼等事务的态度,能让老人厘清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能减少家庭的内耗。这对社会稳定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老年实用手册》中,留白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机会。/Pexels


这本书的很多读者表达了类似的心情——拿起书来觉得有趣新鲜,之后不久就陷入沉默、感动,甚至是震撼。一位读者写道:“作者事无巨细的贴心梳理,不具有感情色彩的空白表格,却有着更大的感染力。”事实上,罕有人能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死亡,用调侃的笔触写下遗嘱。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人们在直面死亡时,感受到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坦然。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另一方面,养老绝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其中掺杂了诸多因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对于大部分城市养老群体而言,养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据杜鹏介绍,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完善,如今城市的经济供养能力已经大为加强;生活照料方面,特别是居家照料以及养老机构里的长期照料,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精神慰藉则是要消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感。


“和以前相比,这一二十年来,城市的经济供养能力有很大进步,大部分老年人可以靠自己的养老金生活,而90%的医疗费用可以在医疗保险中支出,所以,现在养老的重心正向长期照护以及精神慰藉的方向转变。”杜鹏表示。


以前,人们更关心自己养老的钱够不够、能不能住到养老机构里,或者请人来照顾自己,虽然现在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已经有了显著改善。杜鹏说:“现在,老年人是否能生活得更有幸福感、更有质量、更有安全感,更受关注。”



与之前不同,现在老年人更加关心自己能否生活得更有幸福感和质量。


杜鹏认为,年轻人提早思考养老问题是一个趋势。“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正在目睹家里的父母、祖父母遭遇的各种养老问题,这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对养老政策和服务发展感兴趣,也会因此思考自己到老年阶段能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老年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需要在年轻时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在杜鹏看来,为老年阶段做准备不只是存钱,或者是经济方面的准备,还要有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意识。“人们应该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结果,每个人都很有可能经历较长的老年时期,所以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此外,要通过个人的学习来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杜鹏介绍,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政策和养老体系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非常注重家庭的价值,‘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就提到‘支持居家养老’,也就是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的养老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但相比较于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养老政策发展)时间,我们的时间相对较短,这需要一个过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