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养壶如此古早,那就慵懒着进行吧|「玩勿丧志 · 物」

huazhu 资讯 2020-07-16 01:54:41 844 0

【开栏语】老派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在瓦解,新的萌芽又总是暧昧不清,当我们骤然面对这个广阔世界,总是觉得疲于应付,似乎无法理解我们在所处时代的意义,偶尔,怅然若失。


彭罗斯阶梯


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会“玩”,“玩”可以形成特定的心智品质,可以在“玩”的时候,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从而培养出在碎片信息中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本事。


这便是从“玩”到“志”,也就是“玩勿(物)丧志”。



早些年客居北京通州,附近菜场前有条集市小街,小商贩们各显神通,总是能弄到便宜的私货,比如堆在人力三轮车上的名牌羊毛围巾,三条只要十元,小贩犯不着不吆喝,大爷大妈顶着脑袋便往里钻。


集市另一边是铁皮搭的商铺。没客人的时候,老周就喜欢端着个杯茶,倚在门边,看人们为了十几二十元扯破嗓子。


他身后是一屋子的紫砂茶壶,从几十一把数万的都有,甚至还有一把朱可心的鱼化龙,据说是宝贝,几十车围巾都换不来。



鱼(雨)化龙——朱可心


最初认识老周,不过是买完围巾,嗓子干哑,想就近讨杯水喝。进他铁皮铺子的时候,故作买壶,开间里的壶迅速看了一圈,便点头微笑。不想他又笑嘻嘻地从门口走到茶台后面,一撩布帘,一间暗格里摆着是他的私货,每一把他都如数家珍,待我看到有点入迷,这才斟茶倒水。


如今过去了许多年,对老周那里的印象,也逐渐定格在那几年,尤其是冬天的夜里,宜兴的红茶喝得一身发热,然后把壶抱进怀里,便走进漆黑的雪夜,北风一吹,壶盖和门牙都在发抖。


在他那买的第一把壶,是吴同芬做的德福,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1980年代),此后又陆陆续续地买了一些,前后花了不少钱。


可奇怪的是,如今看来,有些壶仍爱不释手,但有些已经开始嫌弃,特别是决定离开北京那段时期所选的壶。



其实这一点也不意外,当做出离开北京的决定以后,五味陈杂,选壶时候的审美和心态已经不平和了,除了看料、看型,甚至还会格外留意作者,这时候已经在考虑茶壶是否会升值的问题,这便破坏了人和壶之间互敬的关系。


所以回归养茶壶的话题,无非是回归常识——因为茶壶是事茶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趁手就好,无分贵贱。


称得上所谓紫砂的壶,无非就是宜兴一带出土的紫砂矿经过各种加工、烧制而成。尽管封矿多年,商家说好料价高难求,但实际上,就如书法爱好者一般,即便是再也不生产,家里的宣纸总有成堆,所以宜兴丁蜀镇人家的后院里,总有成堆的泥料。一方面是用起来方便,不至于要做壶还要上街买料,另一方面自然是泥料有个陈腐期。


陈腐期大概就像人们喜欢喝陈年老酒一样,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烧制出来的壶在润泽度上也会好很多,新料烧制出来的壶,大多看上去显得干涩无光。即便如此,陈腐时间超过十年的泥料,在市场上也不过几十元一公斤。



所以茶壶是否能养得好,首先是泥料决定的,只要是真泥,就肯定能养得好看。


所以名家壶的泥料本质上都不差,但因为不少所谓名家壶动辄成千上万,也就让仿品随处可见,商业话术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有一点的眼光,分辨泥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然就是所谓名家的风格了。


现在各个名家总在茶壶的造型上绞尽脑汁,试图别开生面。但自陈曼生诗书入壶并定下了曼生十八式后,那十八款壶型基本上成为所有制壶人眼里的美学典范。细细看来,会发现十八款壶型虽然造型各异,但线条都简洁明快,气韵沉稳。



这一点,当人在心态平和的时候,没有强烈占有欲的时候,最易发现,这便是人养壶,壶养人最好的关系。


但要壶养人,还是从人养壶开始。其实慵懒之人也有养壶之道,动不动就茶汤浇壶,茶叶闷罐,那多是因为泥料不佳,用茶上色的借口。


好的壶,到手用滚水烫过一二就能用起来了(1000多度的窑温,您真相信用茶叶水豆腐渣和甘蔗头煮壶能去掉异味?那是泥料不对的一种掩饰而已),唯一需要留意的就是茶壶用起来,最易显花之处无非是壶嘴的下巴和壶盖周边,所以每次用完壶以后,用水另外洗一次壶,擦干即可。


所以养壶无需刻意,毕竟人是壶的主人,过于心切或者太有目的,人累,壶也累,一切道法自然即可。所以是人养壶还是壶养人,其实也不重要吧。



现在,是茶已熟,果正红,赏明月,来不来?


(这当然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您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或者疑问,也欢迎您留言一起交流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