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我用“青少年模式”,看了不少18禁|原创

huazhu 资讯 2020-07-29 20:59:28 843 0

上周末,我看到网友吐槽,自己在新浪微博的“青少年模式”下,收到了新浪新闻官推的不少“低俗社会新闻”:


《女子被四名男子侵犯两小时,20人围观全程》


《女性遭多位高管性虐8小时候自杀,陪睡名单曝光》


还有一条露骨得我都不好意思转出来,大家自行脑补。


低俗社会新闻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可能不比成人片小。


这些推送标题起得犹如成人电影,集性、暴力、社会阴暗元素于一身,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印象无疑是负面的。


如果是小学生,尤其是女生,看到“侵犯两小时”“性虐8小时”这样的描述,未来还会对社会产生向往吗?


如果是中学生,尤其是男生,看到“20人围观全程”“陪睡名单”这样的表达,会产生多少好奇心……


青少年模式,顾名思义,应该推送的是青少年能够、或者应该接受的内容,而不是这些,连成年人都十分唾弃的低俗社会新闻。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正常模式却在日益“青少年模式”化,游戏中不得出现骷髅形象,电影中限制吸烟镜头……这种错位已经逐渐成为中文互联网一大特色。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青少年模式本应成为网络内容分级的一个起点,可悲的是,许多APP、网站似乎只是把青少年模式当成了一种任务,敷衍了事,至于里面的内容,并没有多少精心运营。


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低俗社会新闻推送这么简单。


纸糊的青少年模式,一捅就破


7月16日,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网络直播APP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指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30款直播APP均无法有效甄别用户年龄、无法识别出未成年人。


《报告》举例说,绝大多数APP支持手机号登录,未成年人可以轻松创建账号。一些APP要求用户在注册时填写年龄,可以手动填写。当用户填写的年龄低于18周岁时,App会自动将年龄调整到18周岁,强行让你变为成人。


还有的APP如果填写18岁以下会被禁止注册,但手动改成18岁以上,依然可以顺利注册。



亮点是,“保护程度高”的为“空缺”。/南都《网络直播APP未成年人保护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苑宁宁认为:“如果不能识别未成年用户,那么所有针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和保护措施都无法实行。”


少数直播APP有青少年模式,但专属内容池内容稀缺,仅提供几个到十几个视频。


大多数APP的青少年模式并没有对内容池进行区分,和正常模式完全一样,这意味着青少年也看得到软色情和粗口内容。


在小米直播、IS语音和秀色直播等APP内,仍有女主播穿着低胸装束进行表演,并将镜头对准胸部、臀部等部位拍摄特写,甚至还不断弹窗诱导用户打赏。


这对于成人来说赏心悦目,但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生、初中生而言实在是不良示范。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与未满14岁的少女发生性行为,不管是否自愿,都按强奸罪论处。/央视


3年前有8岁男童两小时打赏主播9.3万元,2年前有14岁全网最小二胎妈妈成网红主播,这些非正常现象在资本和流量加持下被炒作和鼓励,让更多的孩子沉沦于此。


快手网红“雄鹰高飞”和“骨灰扬诺夫”在00后群体里的走红,甚至形成一种粗口亚文化,这表明这种内容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度很高,侧面映证了青少年模式有名无实的现实。



“骨灰扬诺夫”一句粗口,意外成为互联网的亚文化梗。


青少年模式的出现,本为避免这些不良影响而设置,但纸糊的墙又怎么可以保护得了好奇宝宝们呢?


有的APP在使用时间上做了防沉迷限制,却可以被轻易突破。


江苏消保委此前公布,斗鱼、虎牙、哔哩哔哩、花椒、酷狗直播、TT语音均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使用时限。至于密码是多少,就要看孩子和家长怎么斗智斗勇了。


有的平台在观看时间达到40分钟后,会弹窗提醒,但只需要点击一下“我知道了”,就自动续时间,连密码都不用输入。


至于充值打赏方面,不少平台依然在充值协议里强调,“对于未成年用户使用本服务(充值)过程中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责任”。



家长可要把自己的密码保护好了。


CNNIC今年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网民工作日日均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为9.9%,节假日日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为10.4%。


如果青少年模式继续像现在这样,无法识别未成年身份、不优化专属内容池、不严格限制使用时间、不限制打赏功能……


那么,每天至少会有10%的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那就是1750万人。


这样的负面影响将来会造成多少社会案件?不敢想象。


青少年模式并不是终点


青少年模式,不应该只是个筐,更不应该是互联网内容管理的终点。不能搭个架子应付监管就完事了,而应该真正负起社会责任。


奇怪的是,几乎没有哪家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是做得很好的。为什么呢?


“无利不起早”,如果不是监管要求,会有哪家企业主动做青少年模式呢?


青少年用户玩直播、打游戏,动辄充值数万,赚得盆满钵满,难道不香吗?如果你把青少年模式做得太严,青少年用户会“逃离”到竞品平台、甚至地下平台去“找刺激”。



未成年人充值,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何必要把他们赶走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认为:“现在的未成年人主体意识很强,不希望通过青少年模式被‘区别对待’。”


换句话说,青少年不需要在互联网构筑的牢笼中“冲浪”,这对他们而言,感觉起来根本不像是呵护,而是“囚禁”。


在这种现状下,企业去做青少年模式针对的并不是青少年,而是监管。


只要监管不吭声,他们继续闷声发大财。但这样的想法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做好青少年模式,会发更大的财。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认为,这个社会上有4种人的钱最好赚——女性、老人、孩子等。



比如,可以给13岁以上的青少年推送《魔方大厦》,不光好看,还能引发思考。


如果你的青少年模式能够利用算法推荐,做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送有趣、有用、新奇的内容,毫无疑问他们会爱上青少年模式。到时候里面推送的广告,如课程、书籍、益智类游戏的转化率必然会高很多。


这样有意义的推广,家长也会支持(只要他们顾得上)。


青少年模式,应是互联网内容管理的起点。本质上说,目的应当是为了促进网络内容分级。


关于这一点,吐槽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游戏《漫威:未来之战》里有个角色,叫作恶灵骑士,他和魔鬼签订了契约,因此头部化作了一个燃起火焰的骷髅,骑着重机车甩起铁链的时候飒到了极点。



头被黑掉的恶灵骑士,看着真是尴尬。/《未来之战》


但监管认为骷髅太恐怖太负面了,会吓坏孩子们,一刀切屏蔽了头部,于是恶灵骑士在游戏里,头部就是一团黑色……这难道不会更恐怖吗?头都没了啊!


如果有青少年模式,可以不出现这个角色,只出现美国队长、钢铁侠这些常见的角色就好,实在没必要把人家的头给黑没了啊!


至于《和平精英(俗称“吃鸡”)》里,“杀死”(现在“杀死”已经不能说了,叫“击败”)对手的时候出现的那道尴尬绿光,我实在是吐槽不动了,以至于现在已经看习惯了,当自己不小心搞破手流血时,我反而要咯噔一下:“为什么不是绿光?”


再比如,微博上有个网红,叫“两万九**”,经常发自己的健身照片,穿得比较少,但不会走光,也是经常被屏蔽,甚至有的图露到大腿就要被屏蔽了。



甚至一些名画都难以幸免。像上图这种情况,网友一般戏称为“八挂图”,因为挂了正好八张。/截图自微博


如果青少年模式做得好,你可以对青少年不显示她的微博,不就好了吗?


况且,这也并不是色情啊!


网络内容分级才是归途


以至于网友们经常自嘲,“众所周知,中文互联网没有成年人”。


可见,做好青少年模式,不仅为了未成年人,也为了成年人。


而在这一点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经验可以借鉴。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有内容分级体系。/维基百科


美国的分级制度最为完备,不仅有电影分级,对电视、游戏也有成熟的分级体系。


其中,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在1997年制定,体系如下:


TV-Y:适合2-6岁幼童观看


TV-Y7:7岁以下儿童不宜观看


TV-Y7-FV:TV-Y7升级版,可能含有更多虚构暴力画面


TV-G:普遍级,适合所有年龄观看


TV-PG:建议家长提供指导


TV-14:14岁以下不适合观看


TV-MA:17岁以下不适合观看


可以说是非常细致了,毕竟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接受能力是不同的,细致划分更加科学。


上述分级由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负责监管。其中针对无线电视(可以理解为腾讯视频、爱奇艺这样的网络平台),分级监管最为严格。


一般来说在“安全港(SafeHarbor)”时段,即晚上10点之前或第二天早上6点之后,过火一些的镜头,如性场景、裸体、粗口和淫言秽语都不得出现。


晚上10点以后节目尺度可以宽松一些,然而大多数电视台迫于广告主的压力以及FCC日趋严格的管理,为了避免引火烧身甚少使用这一权利。可能只有网飞(Netflix)和HBO尺度稍大一些。


此外,还有事后审查机制,可以理解为用户举报。如果节目事后被发现违反规定,出现“淫秽”、“不雅”或“污秽”内容,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可能会上门警告或者苛以罚款甚至吊销广播执照。当然,被罚者如果不服,也可以上诉。


美国还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为分级制度提供保障。



V-chip官网,中国也可以访问。


2000年,美国在所有13英寸以上的电视机中统一安装了一种节目过滤芯片“童锁”(V-chip)。如果父母预先设置了所有TV-14和TV-MA级别的节目不允许孩子观看,童锁会在播放过程中自动过滤掉这些内容的节目。


美国的游戏分级历史更久,早在1994年9月,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ESRB)制度就正式启动。


通常一款实体游戏如果要取得ESRB的认证,厂商首先要提供一份游戏完整或者接近完整的拷贝,尤其必须包含所有的关键争议性内容。之后ESRB就会开始进行分级审核作业,并将审核结果送交给开发商。



如果开发商对分级结果不满意,可以针对其内容加以修改,并把修改后的内容再次寄出以重新评估,事实上很大一部分M级游戏起初都会被评为AO级,经过数次修改后才能最终通过认证。


在游戏上市前夕,厂商必须将游戏的最后版本寄给ESRB,会有专业人士最后检查游戏是否符合当初给的分级,因为有的厂商可能在定级后再添加一些成人场景。


假如游戏内容与当初的分级有落差,ESRB会要求厂商强制回收游戏,并处以一百万美元以上的罚款。



在《上古卷轴4》发售时,原本游戏被评为T级,但分级委员会发现PC版可经过修改模组而提升血腥情色表现,便将游戏上调为M级。/新浪游戏


分级之后,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也不是说分了级,青少年们就会乖乖看自己年龄段该看的内容。


有的专家建议APP调用人脸识别系统来识别未成年人,还有的专家担心,分级会使得18禁成为香饽饽,诱使未成年人去观看。


那如何确保未成年人看不到18禁内容呢?在他们大脑里植入芯片?要是看了就电击一下?这不是成《我们》《美丽新世界》那种乌托邦了吗?



在扎米亚京的《我们》中,绝对可以完全确保未成年人完全接触不到18禁内容。


大可不必。


分级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识别这些网络内容,从而从技术上监督孩子更精准地避免这些内容的影响。


这其中家长的监督作用必不可少。


而青少年模式,只是分级的第一步。


第一步废了,那整个中文互联网都会变成青少年模式,到时候该哭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我们这些成年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