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我们需要有温度的技术,更需要有温度的人

huazhu 生活 2020-07-31 19:51:51 931 0

位于中国版图西部的阿瓦提乡,是距离首都北京近三千公里的一座小镇,去往最近的大城市乌鲁木齐,也要几乎一整天的车程。


2020年2月17日,对于阿瓦提乡中心学校的两千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时针越过早晨九点,两千多个家庭同时完成了一场特殊的线上开学仪式。隔着屏幕,孩子们与阔别已久的老师和同学见面,以这种新鲜的方式开始又一个学期的课程。


这是被技术支撑、人们又普遍觉得技术冷感的年代,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每天都在重塑我们的认知,以至于有人喊出了“技术过剩”的口号。但也正是技术的触角,延伸向遥远的西部地区,把小小的阿瓦提乡和更广大的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技术联接起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边远地区的居民,显得尤为重要。/ 图虫创意


当代人审视技术的目光无疑是复杂的,疫情期间联接中小企业的线上会议、让边疆居民遇上深圳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诊疗、在危急时刻优化血液资源调配的献血系统……科技对于世界一点一滴的改变清晰可见,又令人忍不住提问:


冷感的究竟是技术本身,还是站在技术背后的我们?



消除冷感,技术需要温度。/ 图虫创意



技术冷感时代,怎样与它相处


长久以来,我们都喜欢用“双刃剑”的比喻来形容科技,但从来没有一个年代像今天一样,技术让人如此纠结:


对于个体来说,一方面依赖技术,一方面又时刻衡量技术的影响成为常态。刚刚放下手机,就开始“自我反思”:对着手机开怀大笑,算不算浪费时间呢?



你为技术焦虑过吗?/ 图虫创意


企业当然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但“拥抱技术”四个字做起来又谈何容易?行业壁垒、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迭代面临的加速换挡……恰恰因为技术是驱策企业不断前行的动力,很多时候也成为企业焦虑的来源。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技术是一座无所不通的桥梁,能畅通无阻地跨越国界、阶层、年龄等等藩篱。但如果有朝一日,有人将它当成输出偏见的借口,“卡脖子”的工具,我们又该做和应对呢?


技术冷感,根源还是人的冷感;而技术有温度,首先要让人有温度。


“提起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可能会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而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技术更感性一点、更普惠一点、更温暖一点?”


刚刚过去的7月28日,深圳华为云城市峰会上,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CMO 张鹏在题为《技术,加点温度,会怎么样?》的主题演讲中,作了这样的开场白。



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CMO 张鹏在现场演讲《技术,加点温度,会怎么样?》


回到问题的源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们该怎样和技术相处?我们如何赋予技术温度?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而一些人正在用他们经年累月的行动,书写下答案。



“我们的初心,用技术温暖更多的人”


对于阿瓦提乡的孩子们来说,距离阻隔的是知识,而对于同样地处边疆的竹瓦根镇居民来说,距离有时却让健康的梦想变得格外遥远。


他们或许从来不曾设想过,会有人把西藏林芝的这座小镇,和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深圳,遥遥地联系在一起。


过去的一年,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和华为云展开合作,用上后者搭建的云平台,不仅解决了集团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痛点,还把优质的诊疗资源送去了几千公里外的西藏。



对于高原村寨的居民来说,寻医问药常常不便。/ 图虫创意


曾经,竹瓦根镇看B超都是一件难事,而现在,他们能够通过华为云Welink远程连线,接受深圳医疗专家的在线问诊。


疫情之后,医疗+云技术的高效愈发凸显,根据统计,互联网医院上线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网上问诊数达到了27384人次,视频问诊8190人次,开具电子处方达到3373次。


在生命健康这个大命题下,技术有时缩短的是距离,有时争取的是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


张鹏分享了这样一个发生在上海的案例:一名四十五岁的高龄产妇突发大出血,情况危急,需要10000毫升以上的血液——相当于50个成年人一次的献血量。而这位产妇本身还是稀有血型,情况格外危急。


传统的血液信息沟通机制,很难应对这样的突发情况,这时候,华为云配合穿越医疗建立的“血液云”大数据平台,就发挥出重要作用。6个系统板块联动、9家血站匹配,9个小时的紧张运转,稀缺血液源源不断地送到产房前,直到婴儿呱呱坠地,母子平安。



紧张救援背后离不开技术支撑。


在云技术支持下,穿越科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的血液平台,大大优化了资源调配,实现了病人之间、医院之间、城市间的血液高效流动。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深圳,气象局利用全新技术,预测短临天气,及时提醒出海作业的渔船,让每一个在陆地上守望的家庭,都能眺望归帆;


在苏州,水务局联合华为云共同打造平江河实时监控系统,一双无形的眼睛时刻监测水量、水质,让千年姑苏的水域重焕光彩;


在成都,华为云推出“川藏‘百千万’云大物智人才发展计划”,计划在两年内,在四川培养万名ICT专业人才,用行动帮助天府大地搭上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快车。



推进均衡发展、保护脆弱环境、促进健康福祉、平等优质教育是Cloud for Good 的四大主题。/ 张鹏在演讲现场


过去一年,在许多城市、许多领域,华为云都与它的同行者勠力同心,围绕推进均衡发展、保护脆弱环境、促进健康福祉、平等优质教育等四大主题,按照共同的愿景,用技术优化这个世界,优化你我的生活。


说到底,在这一过程中增温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技术的人,技术传递的善意,本质上是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善意。恰如张鹏所说:“我们的初心,用技术温暖更多的人。”



给技术以温度,我们期待这样的未来


“还没有完成,永远不会完成。”


张鹏这样描述华为云未来对“Cloud for Good ”的实践,这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不断深入,但永远没有终点。


在谈到选择合作伙伴的问题时,张鹏说:“我们不看对方是谁,我们先看重的不是客户身份,而是这到底是什么事。”


在去年的与国家卫星中心合作之前,华为云首先了解到, 95%的国家没有发射卫星的能力,也很难享受卫星的便利服务,于是主动接触相关部门,表示愿意提供技术帮助。


“帮助那些实际上需要的人,这种事情一拍即合。”张鹏总结道。



科技,需要更温暖一点。/ 图虫创意


2020年,华为云的努力又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张鹏介绍,将有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到四大主题的行动中。另外,华为云特别发起的“云泽计划”,还会把云资源开放给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中小企业,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同时,Cloud for Good 将蜕变为平台,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给有意愿但缺少能力的伙伴提供机会,也给既有意愿又有能力的企业提供契机。


最后,华为云还与希望工程大眼睛拍摄者谢海龙老师、澎湃新闻、新华网等共计200多个参与主体,联合发起“人人都是发光者”行动倡议,让“技术传递温度”的理念,以一种更加平易的形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只有人能够接近人,唯有心才能温暖心,心怀善意,路才会越走越宽,同行者也会越来越多。



心怀善意,路才会越走越宽,同行者也会越来越多。/ 北京街头的华为公益广告


疫情期间,有感于华为云的一系列行动,Cloud for Good 理念被无偿制作成公益广告,铺满北京的大街小巷。未来,随着Cloud for Good 的平台化,华为云的身边也必将聚集起更多渴望用技术温暖世界的伙伴。


摄影家解海龙在采访时回忆,他曾在1985年来到到处是工地的深圳,为“祖国的春天”主题拍摄作品。三十多年后,华为云的行动再次感染他,让他也选择成为Cloud for Good 的合作伙伴。


恒者行远,只有当越来越多主体像华为云一样,给“技术加点温度”,社会发展的春天才会长久地温暖下去。



“让技术温暖更多的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