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正文

这个“不务正业”的程序猿,玩蘑菇玩出100多万粉丝|我的怪朋友

huazhu 财经 2020-06-27 02:21:49 778 0

几个月以来,南方多地迎来了反复无常的潮湿雨季,这是菌类肆意生长的季节,也是“赶尾人”最繁忙的时候。

“赶尾人”是一位菌物博主,在微博拥有106万的粉丝,每天,有上百个人在微博请教他关于菌菇的问题:“这是什么菌?”、“有没有毒”、“能不能吃”......

广州白云山一路上都有立牌提醒人们不要误食毒蘑菇。但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马路天使

作为一个行走的“蘑菇鉴定机”,确实没有什么菌是他不认识的。


“入行”四五年来,他就像蘑菇庄园的守护者,一边在神秘的菌类世界里痴痴地摸索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守着蘑菇庄园的大门,及时拦下那些罔顾生命的吃货。


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科普毒蘑菇。这只是有剧毒的大青褶伞。

上周,我们跟着“赶尾人”上山找蘑菇。我发现,他的身上,仿佛装着一个能随时“探测蘑菇”的雷达。

在植被旺盛的白云山上,菌类一般藏得很深,不是隐蔽在杂草树丛中,就是被枯枝落叶包围着。但只要走过去,他总能一眼发现菌类的踪影。


微距镜头下的发网菌,真的很像头发。


鹅绒菌。


发光菌。


粉色小皮伞。

他还会靠气味判断哪里有菌。走在山路上,他总不时激动地招呼我们“闻看看”,有的菌类会散发出强烈的气味。


赶尾人正在观察枯木上的微小菌类,他不说我们真的看不见。/@马路天使

一路上,他精力充沛,边走边滔滔不绝地讲着他和蘑菇的二三事。他的“蘑菇雷达”也仿佛随时开着,明明刚还在投入地讲着,下一秒就突然噤声,跳进树丛里去了。

没有蘑菇踪影的时候,他就向我们介绍树丛里休闲的大蜘蛛、停在枯树上产卵的天牛、在蜂窝里繁忙的黄蜂......一会儿又伸出手来,任由甲壳虫在他手上爬来爬去.......把我们一行人吓得不轻。


各种虫子他都放在手上玩一玩。

现代物质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舒适干净、24小时有空调和暖气供应的室内生活,却也让我们离户外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嫌弃泥土、害怕虫子、受不了自然风......但他却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他说,小时候一放学,他几乎不着家,到山里、田里野着玩。捉虫子、掏鸟窝、采野果子吃。家乡度过的那些少年时光,无疑在他身上种下了好奇心和“野孩子”的习性。


在白云山野路上遇到的河蟹。

玩蘑菇这个爱好,起于高考后那个无忧无虑的暑假。有一次,山上一只特别可爱的蘑菇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种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回家之后他就上网查,越查越是被蘑菇神奇的生命吸引。


蛇头菌长着蟹钳。

从那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留意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菌类,就像集邮一样。

观察蘑菇不分场合,在超市、在马路上、甚至在房间墙角,他都能发现各种各样的菌类。


纠错小能手。

随着发现的蘑菇越来越多,网上也无法满足的他的好奇心了。于是他就买来菌类书籍研究。他的书桌上,常放着几本“蘑菇天书”:《中国大型菌物图鉴》、《中国真菌志五十二卷》、《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我偷偷查了这本灰色的《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定价1450元,平常极节俭的他在这方面挺舍得花钱。

这些书厚得每一本都能“砸死人”,但他竟几乎都记下来了,从科属、形状、气味到显微结构特征、生态习性、有无毒——我怀疑他的脑子有一个蘑菇数据库。

即便如此,分辨菌类还是需要更多耐心。很多菌类虽然形状几乎没有区别,实际上却可能有着剧毒和无毒的区分。


菌孢子飞扬。

在桂林上大学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背着包就上山了。桂林大山上丰富的菌类让他感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也激起了更多的好奇心,以至于他几乎流连忘返,经常在山上待到晚上才下去。


学校四面环山,他大概是奔着蘑菇去的。

自从粉丝多起来之后,他从一个单纯的菌菇爱好者,变成了一个菌菇鉴定博主。这让他渐渐萌生了强大的责任感,要小心地引导大家对蘑菇的兴趣,也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于是,尽管时常忙于写代码(写代码也是他热爱的事情),他还是会每周到山上去找找蘑菇,回来对照着书里的再研究研究。有时候,听菌友说哪里有什么稀奇的蘑菇,他也必定抽空去看看。


钻进蘑菇世界里就特专注。/@马路天使

在他的微博简介上,写着:“赶尾人,广东澄海隆都人氏,乡里土名赶尾,写为冠美。取此网名是为出外闯荡时不忘乡里......”

神奇的是,我真的能从这个菌菇大王身上,看见那片有山有海的、能听见涛声和虫鸣鸟叫的故乡。

PS.

看完文章后,严谨的赶尾人交代我,掏鸟窝的事情,小学不懂事的时候干过,不是好事,不能宣传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