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追求整齐的中国人,活得越来越像了

huazhu 生活 2020-09-14 15:27:00 744 0

文/贾辉



对中国人来说,整齐早就超越了视觉上的愉悦感,成为了一种秩序,一种“工具”、一种集体无意识。但是,“整齐”显然并不是一切问题的最优解,一个异常“整齐”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


为了“整齐”淹没自己的个性,太不值了。/图虫创意


前不久,某地一名执法人员半蹲在菜摊前,拉起直线丈量蔬菜的照片火了。


连菜摊上的蔬菜都要摆得整整齐齐,菜叶子的位置不可以超过拉起的直线,如此“强迫症”的行为引起了网友的注意:


“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只为好看,不讲实效。”


“摆那么整齐有啥用,纯属添乱!”


“农贸市场就应该这样精细化管理,值得点赞。”



针对个别市民提出的质疑,一名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表示,他们也只是在工作中落实“用绣花功夫来进行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精神,并不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


不过,谁也无法否认,看到摆得整齐划一的蔬菜水果、干净整洁的菜市场时,的确顿时心生愉悦。


整齐,早就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成为潜移默化中的一举一动。



美国摄影师Sam Kaplan把各种各样的日常物件,按色彩以及形状等创意排列起来。


没有什么,是中国人摆不整齐的


电影《看上去很美》中,幼儿园用统一的规则管理着所有小朋友:必须按时上厕所、自己穿衣、不尿床、饭前自觉洗手、睡觉不说话。遵守规则的孩子,才会被奖励小红花。


为了让懵懂不懂事的幼儿园小朋友走得更整齐,老师还让他们抓着绳子走,统一步伐、同一速度地前进,不许说话不许笑。


这部电影让观众深有同感,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



不懂事的小朋友,从小就得拉着绳子走齐步。/《看上去很美》


从小,我们就在接受类似的“整齐教育”。


桌面的书本、文具要摆放整齐,上课要齐刷刷地起立坐下、齐刷刷地回答、齐刷刷地鼓掌。在课堂上,高度的纪律性、行为的规范性、答案的唯一性,似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标。


宿舍的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桶盆要摆放整齐有序,就连牙刷的方向,都要“倒”向同一边,不然就是扣分惩罚。


无论是做早操,还是列队行进、跑步,每一行每一列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站列整齐,每个动作都要努力做到整齐划一。



不整齐就扣分,变态的宿舍卫生标准,大家都曾经历过。


久而久之,我们开始用一种追求整齐的目光审视一切事物,“强迫症”无处不在。


商品在陈列架上,再难也要摆整齐。无论是冰柜里的冷饮、书店里的书籍,还是菜市场的蔬菜、火锅店里的串串。


评点诗文,对仗工整才是上乘。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字数首先要整齐。词义同属、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对称,形式和意义都要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才能给人以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连手机里的APP,都必须有规律地整齐放置。不用怀疑,你身边肯定有一个按颜色分类排列APP的强迫症。



架子上排列整齐的杯子。/图虫创意


“你需要整齐”这句话,像一颗播撒到我们脑海里的种子,逐渐发芽生长,成了我们判定人事物的标尺之一。


很少人会大方承认,自己的房间东西随意堆放、混乱不堪,因为那会给人不好的印象,甚至会被怀疑没有条理、欠缺工作能力。


服务型行业尤其喜欢给员工定制统一的职业装,比如空姐、服务员、销售等。除了出于对整齐与统一的外观欣赏,也是为了传递良好的企业形象。



“房间虽乱,但我心里井然有序。”这句辩白,你学到了吗?/《以家人之名》


不知不觉中,我们连审美标准也越来越整齐划一了。


小V脸、大欧双、翘下巴、锥子脸、大眼睛、高山根、微笑唇……脸上的每一寸,都拥有了统一的美的标准。


原本各有特色的美,被“整”成了千篇一律。



“宁可美得千篇一律,也不要丑得与众不同。”成了“网红脸”们的整容辩白。/图虫创意


一直隐藏在群体中的我们,很多时候为了维护“整齐”,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连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越来越趋向“整齐”。


“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不要做鹤立鸡群的人”“树大易招风”“枪打出头鸟”……从小到大,类似的警示我们听了不少,谁也不敢贸然成为那个破坏整齐的异类。


似乎,周围人的人生道路也越来越整齐划一。努力读书、找份工资“不错”的工作、找个“还行”的人结婚生子,不要有什么“出格”的梦想和追求,随大流的平淡人生才是最真最好。


追求整齐的中国人,终于活得越来越像了。



明明在上海有着自己“赛道”的王漫妮,依然被父母劝回老家、催结婚。/《三十而已》


整齐的魔力,让中国人迷恋


其实,对整齐的热爱,是人类的共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人们看到干净整洁、排列有序的物品时,确实容易变得心情舒畅,获得一种从内而外的愉悦感——这是因为信息的“加工流畅性”。


简单来说,某个信息,看起来越简洁,想起来越容易,它的流畅性就越高。而整齐有规律的东西,看起来总会显得特别“简单”,流畅性很高,也就更容易被懒惰的大脑处理,自然就感觉更舒适。


整齐还意味着美学上的简单、偷懒、强调集体主义,甚至还有匮乏时代的痕迹。杂乱的美学是后现代主义的,以毕加索、达利为代表,表现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但对中国人来说,整齐早就超越了视觉上的愉悦感、美学上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秩序,一种“工具”、一种集体无意识。



校运会,整齐的队列。/图虫创意


整齐、秩序有效过滤了混乱,简化并重新架构世界,这不仅带来了美感,也带来了效率。


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放置同样的物品,码放整齐的比凌乱堆放的往往可以多存放25%的物品。比如在同样容积的储物箱里放衣服,码放整齐可以储存45-50件,凌乱摆放却只能储存30-35件。


工作无序,没有条理,必然浪费时间。木工师傅的箱子里,各种工具排列有序,不同长度的钉子分类放好,使用起来随手可得。每次收工时,把工具放回固定的位置,和把工具胡乱丢进箱子里,所费的时间相差无几,而效果却大不一样。


上升到集体、管理的层面,整齐同样是最省力、最偷懒的方法。管理者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后,执行者只需要遵照执行。发挥个性、创造力这种无序行为,反而会增加管理成本。



王致和腐乳流水线,女工将一块块腐乳整齐码放。


整齐更是一种力量,是团结精神的外化。


韩国偶像团体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整齐划一的“刀群舞”。不管人数有多少,舞台上的他们都能将动作做到整齐划一。


男团女团的成员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一起练习舞蹈动作,甚至连每一帧的动作、手举起的角度、裙子飘起的幅度都必须统一。



韩国女团“宇宙少女”,13人团跳舞丝毫不乱。


这是因为,当舞蹈动作整齐划一的时候,往往能给台下的观众带来更大的感官震撼,让全场人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团魂”。


团结是什么?不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看不见的团结,摸不着的凝聚力,外化在了整齐划一的动作上。


拧成一出绳,才能迸发更大的力量。对任何一个集体而言,也只有当万众一心时,才能将力量发挥到最大值,将利益最大化。



宁静认为整齐的女团舞,会淹没每个人的个性。/《乘风破浪的姐姐》


整齐的代价,有时超乎你想象


在物理学中,宇宙中熵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证明混乱比秩序更容易获得。而从人类以及生物乃至星球的发展而言,通常都是由无序变为秩序。


不得不说的是,我们的确从“整齐”里获得了许多好处。所以我们愿意花费时间、精力维持整齐、秩序。


但有时候,“整齐”的代价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书店的书,总是码放整齐。/图虫创意


调查显示,很多自认为桌子非常整齐的人,和那些认为自己桌子相当乱的人相比,工作时找东西所花的时间,反而多出了36%。更何况,那些每天都要收拾桌面的人,还得花时间将物品分类、整理。


行为心理学家凯瑟琳·沃斯等人经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整齐的空间做事情,他的行为表现会更正向。例如他会更乐意帮助人,也更积极地让自己变得健康。


但在第二个研究中,凯瑟琳等研究者让人思考乒乓球的用途。结果,那些在杂乱环境的人,想出的乒乓球用途,竟然是整洁环境的人的10倍。


所以,这两个研究的结论是,整齐的环境能帮助我们自律,杂乱的环境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喜欢弄乱玩具的孩子,也许只是想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图虫创意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埃里克·亚伯拉罕森在《完美的混乱》一书中写道:“ 做到整洁和有序的确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保持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则常常可以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个人和组织在混乱和有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时,才是最佳状态。”


可见,“整齐”并不是一切问题的最优解,一个异常“整齐”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


正如著名社会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这个世界,也只有在不那么“整齐”的时候,才能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多彩、更有生机和活力。


电影《死亡诗社》中,新来的文学老师约翰·基汀哼着小调走进教室,让严肃刻板的传统名校学生一起撕书、在运动场上咆哮着运动、站到课桌上念诗……



当你站上课桌,用不同的角度俯瞰熟悉的环境,你也许会有不同的收获。/《死亡诗社》


“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基汀让同学们在校园里随意四处行走,不要跟随着别人的步伐。


当你跟在别人的身后行走时,你才会发现,顺从是多么的容易,而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个性是多么的困难。


整齐可以有,但不应该失去“乱”的活力和勇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