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育儿正文

儿童文学惊现“少儿不宜”?家长关心则乱

huazhu 育儿 2020-09-14 15:28:28 839 0


儿童文学都在被禁,现在的孩子接受无能了?/图虫创意



综艺节目洗歌词,游戏人物血变绿色,动画片里方言口音不准太浓......现在轮到儿童文学了,还是“哺育”了好几代人的那种儿童文学。


2020下半年,儿童文学界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禁书运动”,起因是有网友爆料了几本“儿童不宜”的儿童文学。


据了解,被归为“童书黑名单”的书籍中有涉及宣扬自杀、暴力、情欲、不良习惯、误导三观等内容。乍看的确吓了一跳,童书中竟有这些内容?


细看发现,《淘气包马小跳之天真妈妈》、《狼王梦》、《斑羚飞渡》等陪伴我们几代成长的佳作竟然也赫然在列。这是怎么回事?



云南省昭通市的昭阳区率先发布“禁书声明”。


禁书名单中有没有你小时候喜爱的童书呢?


翻看爆料网友的分析才发现,原来书中的确有一些“大尺度”描写。


“黑心作家,居然写这些东西来荼毒孩子幼小的心灵。”一些家长们看到后直接“炸锅”。


“你不说,孩子都没往那儿想。”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此举过于敏感,更重要的是,有些书籍甚至是他们儿时的启蒙作。


保护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确重要,但是这项“禁书运动”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瞄准关键字直接“开炮”


检查方式太过简单粗暴


“禁书运动”的炮火首先对准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图书。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所著,受到曹文轩推荐的儿童文学,畅销10余年,是新课标指定小学生必读之一。/《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这本书受到家长们的痛斥是由于其中有涉及自杀的桥段,并且有美化自杀的倾向。


对“死亡”没有概念的孩子会相信书中的描述,从而被带“跑偏”,这的确很危险。


毕竟,大多数孩子在接受新鲜事物和信息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模仿。早在上世纪,就有很多孩子模仿超级英雄漫画而受伤的案例。



书中某段落,作者详细描写了小孩的自杀心理与自杀过程,并且误导孩子跳楼之后不会摔到地上/《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爆出这本书有问题的网友,正是在被孩子问到“我们死后会去哪个隧道呀?”之后,感到十分后怕,所以开始呼吁其他家长进行“书架大检查”。


看到家长们解决了一个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潜在危机,我一度想要拍手称快,但后续的发展却让我笑不出来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宝贝,发生这样的事情,家长们的反应可想而知。


接下来中枪的就是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


在《淘气包马小跳之天真妈妈》中,马小跳被妈妈逼着练钢琴非常郁闷,他对好朋友唐飞说:“我受不了练钢琴了,不想练了,都想自杀了。”并且还讨教“哪种自杀方式比较好”。



唐飞还真的回答了几种“自杀方式”。/《淘气包马小跳》


这么看很吓人,但是等等!读过这个这本书的人应该都知道,马小跳听唐飞讲完诸多“死法”后得出的结论是“死亡太可怕了,我要好好活着。”


杨红樱表示,“当时的创作初衷是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马小跳和唐飞都是开朗幽默的孩子,他们的对话调侃了自杀的样子很吓人”。


“如果联系人物性格,完整地读这个故事,就知道什么是断章取义了。”


死亡不能谈论,性也不能提及。


在“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中,因出现“动物交配”的片段,被家长们集体“封杀”;在《象的种族歧视》中,因出现“异性相吸”的相关描述,也引起争议上了热搜。



以正常眼光看待,这就是动物繁衍后代的自然过程。印证了郭德纲的那句话,“呀!这句话把我教坏了,这个动作把我带坏了......其实你来之前就是那个玩意儿。”/《狼王梦》


网友愤怒,“这有什么好争议的?繁衍后代不靠异性相吸,难道要靠无性繁殖吗?”、“动物交配都能看出A片感,你怎么不去禁CCTV的《动物世界》?”


沈石溪本人也认为这些片段的描写无伤大雅。



一些家长也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区别对待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关注。/新闻


有多少家长是真正看完了一本书后才发表意见?


从筛子眼儿里找出负面关键字,不分三七二十一就一顿“狂轰滥炸”,结果就是孩子被圈在“无菌环境”中,无书可读。



父母控制力“爆表”


孩子“畸形”成长


这场“禁书运动”中,家长们又在使用他们最原始的权力——控制。控制孩子永远只能看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


英剧《黑镜》讲的就是母亲控制女儿“视野”结果酿成悲剧的故事。


为了让女儿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母亲将检测器芯片植入女儿的大脑,这样母亲就可以在控制屏上共享女儿的视野。



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植入芯片,她的世界虽然被“保护”的很好,却失去了正常孩子该有的认知和情绪。/《黑镜》


这个项目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当孩子的视角中出现恐怖、血腥、色情等不好的画面时,芯片可以将女孩接收到的画面变成马赛克,同时屏蔽所有声音。


看到这里,相信这项“黑科技”让不少父母大呼过瘾。“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学坏了。”


但是这项“黑科技”还有难以想象的副作用。



女孩的世界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马赛克组成。路遇恶犬狂吠,女孩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淡定路过;外公突发疾病,女孩依旧无法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无动于衷。/《黑镜》


女儿慢慢长大,她好奇同学们口中的鲜血是什么,所以回家后她画出流血的样子,画面开始形成马赛克,她用铅笔划伤自己,依旧什么也看不到,崩溃的她开始疯狂自残。


后来,在母亲关闭控制器后,女孩成了一匹脱缰野马,迫切地尝试以前从未了解的一切:观看色情视频、与男生外出过夜、吸毒......结果就是女孩极尽可能地变坏。


父母可以“删除”文学、影视等作品中所有负面的信息,但是删得掉社会中所有的“坏”吗?



就像影片中的女孩从来不知道血为何物,但身边的同学知道,她就会无法避免地知道。/《黑镜》


小时候喜欢听《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小红帽虽然被大灰狼一口吞掉了,但是当猎人划开大灰狼的肚皮后小红帽竟然活着跳了出来。


童话故事里决不允许有死亡出现,但是这也会让孩子认为,原来被吃掉也不会有事。如果以后遇到动物攻击,他们还会逃跑和自卫吗?


同样,童话故事里也决不允许以悲剧结尾。


“王子和公主举行婚礼,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里还有“婆媳矛盾”,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烦扰。



活在童话世界里,怎样接收“现实的毒打”?心态崩溃后才会酿成真正的悲剧。/图虫创意


简单粗暴地删除暴力、情色、死亡等负能量不会让孩子更安全,只会让他们身处危险而不自知。



当“违禁话题”被大方开聊


就会成为普通话题


在传统观念下,人们很忌讳谈论死亡,大人都要小心翼翼地去回避,又怎会让孩子去认识“死亡”?所以当“死亡”出现于儿童文学中,家长必然会第一时间抨击。


由此可见,现在的“死亡教育”有多么匮乏。


《寻梦环游记》就是一部讨论死亡的电影,按照那些极端父母的想法,这部电影创造出一个“亡灵世界”不也是对死亡的美化吗?



但是当“死亡”的表层被揭开,亲情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寻梦环游记》


讨论死亡,其实是讨论生命的意义。


有位父亲讲述,在给女儿读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之后,女儿开始担心死亡,并且首先担心爸爸会不会死亡。


这时爸爸给了她肯定的答复,让她知道每个人都会死去,这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女儿又忧心忡忡地问他,“但是爸爸死了之后谁给我买玩具,谁陪我玩呢?”



面对孩子的“黑色想象”,父亲没有以一句“胡思乱想什么呢”来结束对话,而是一一解答她的疑惑。/图虫创意


“爸爸会死,但那是在很久以后,你已经长大成人。万一没长大,还会有妈妈给你买玩具,其他小朋友跟你一起玩......”


得到这样的答案,孩子的世界就会形成安全感与可控感。比起一味的恐惧和回避死亡,这样的方式不是更好吗?


台湾教育学博士张淑美表示,“儿童在4 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性教育也是一样的。


我们一边呼喊“性教育该提上日程”,一边又炮轰带有性元素的作品,认为它们玷污了孩子的纯洁心灵。



7岁小男孩问爸爸各种生理知识。爸爸最初很尴尬,但他却尽其所能,用各种简单的生活事例、生动的童话故事,解答着儿子的这类困惑。最终,儿子在快乐教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收获了很多乐趣。/《父与子的性教尬聊》


其实,利用文学、影视作品来引出这些平时不会讨论到的话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孩子本是白纸一张,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死亡不会恐惧,看到情色不会羞耻,但是他们会好奇,这时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形成正确的观念。



与其轰轰轰烈烈地去参与“禁书运动”,不如睡前陪孩子好好读书。/图虫创意


给孩子一些空间去“摸爬滚打”,“脱敏”后才能拥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