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最好的旅行方式,大多数中国人都错过了

huazhu 生活 2020-10-19 19:24:06 677 0

“徒步旅行,脑子有病吧?”


资深驴友孤月在杂志上分享过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徒步拉萨的念青东鲁易线,在雪坡上意外滑坠,弄得浑身狼狈。


出山时,在路上遇到一群修路工,一位包工头模样的人问他“干什么的”,他回答,徒步的。


对方脱口而出:你脑子是不是有病?


△徒步在中国并不吃香/unsplash


老艺术家也是奇了怪了,不知从何时开始,户外徒步被冠以了“不要命的作死”“花钱找罪受”、“给公共服务添麻烦”的罪名。


老艺术家的朋友小林也喜欢徒步,过去五年,他每年秋天都会去徒步,用攒了一年的年假,出去走几天。


今年,他的徒步计划大概率要泡汤了。


一是因为疫情,准备已久的尼泊尔索鲁昆布之行被迫搁置;其二,还是因为疫情,父母在家没事就刷微博,看到驴友遇险的热搜新闻,就第一时间艾特小林,怕他没看到,还截图发到家庭群。


八月初,林妈妈把“骑行小哥被困新疆境内,睡涵洞”的新闻发到了小林的微信上。没过多久,又给小林发来#驴友穿越峨眉后山失联5天4夜#消息。



△微博上时常有徒步者遇险的消息/新浪微博


八月底,小林在微博上看到“徒步可可西里无人区遇难”、“徒步大理苍山遇害”的新闻,心里就想糟了,这下爸妈肯定会更加反对他去徒步了。


微博评论区的一些留言也刺激到了小林父母,“就图自己开心,也不想想你爹已经老了”;“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开始找寻精神的刺激,简称吃饱了撑的”。


如今在国内徒步,除了面临路线差和体力挑战,最难应对的就是这些对户外徒步者的偏见,以及无从回应的道德批判。



国内徒步,一千个理由让你走不下去


嘲笑徒步者的网友,相信大多数也是旅行爱好者。


他们可能打卡过泰山十八盘;登过玉龙雪山,先乘索道到达4506米的冰川公园,再沿着木质栈道登上山顶,排队与刻着4680石头合影,然后原路下山;还去过峨眉山,缆车、索道加一小段栈道,最后在金顶拍了几张照。


很多人都是这种流水线上的旅行者,从南到北,跟随由索道、栈道修成的传送带,快速从起点到达终点,在狭窄的安全围栏里感受山河壮阔,在人山人海里看星辰大海。



△很多游人为了节省体力,会选择乘索道上山/unsplash


自19世纪,托马斯·库克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公司,将旅行设计为一种团体化、系统化的一揽子买卖,这种充满消费和效率的旅行模式就开始渗入世界各地,对很多人来说“如呼吸一样自然”。


小林不一样,他去峨眉山时,不喜欢坐观光车,他查到峨眉山有步道,准备徒步一段。但是,到山脚售票区后却发现,只有观光车的指引牌最醒目,步道完全不知从哪里进入,问路景区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是:别折腾,坐缆车上山。


很多景区的设计都忽视了徒步者的需求,即便在设有徒步道的地方,徒步也不被鼓励,还常被视为自找麻烦。



△很多景区都忽视了徒步者的需求/unsplash


旅行作家尼佬是资深的徒步者,他也有相似体验。在新疆阿勒泰徒步时,“每一个餐厅老板、客栈老板看到你的登山杖,都会劝阻你不要徒步,护林员会恐吓你说有熊和狼,你一定要定力很强地不为所动,客栈老板才会带你去派出所进行徒步登记”。


他只能感叹:“徒步游在中国人眼里,还是不务正业,你应该跟退休地叔叔阿姨们一起,坐景区浏览车才是正道”



△坐景区的浏览车会错过徒步带来的体验


但阿勒泰是一条危险重重的路线吗?全程走下来,他发现并不是,这条路“古老的马道清晰,一路都有补给”,实际上,这是一条有着二十年历史,“古人贸易、交往乃至恋爱的道路”。


同是高山徒步,在高加索山脉的徒步体验却完全不同。


尼佬曾经分享过,在高加索山脉徒步,当地人得知你的徒步计划后,会开心并欣赏地祝福你玩得开心,甚至与你分享哪里最好玩。住在原居民住宅兼办的民宿,只需150元人民币左右,包早晚两餐,晚餐时,主人会拿出自酿的葡萄酒邀你共饮。


而主流徒步路线上,有官方指路牌,也有欧洲徒步常见的,由红、白、蓝、黄等不同颜色组成的路标,山中还常见纪念亲人、爱人、朋友的纪念碑,“语气平和,却又真挚隽永,对逝者和山脉都充满尊敬。”



△红白组成的指示牌,代表前方是山路,崎岖或陡峭


更可惜的是,一个小众路线变成了网红路线后,随之而来的商业化,会很快抹去当地原本的风情和风景。


《户外探险》杂志不久前采访了资深徒步爱好者守静笃,7年前,他带队进入藏东南的伯舒拉岭徒步,队伍留宿在村民家,那可能是村里老人第一次见到汉族人,全村人都来围观,语言不通,就用手比划着聊天。


但随着藏东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曾经徒步者与村民其乐融融的氛围渐渐被改变。


那些已经被过度开发的地方,比如青海湖、云南等,早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尽管仍然风景壮丽,但很少有驴友会再去了。



△纵然风景壮丽,但被过度开发的青海湖已不是驴友想去的景区了/unsplash



徒步旅行,是人类的本能呀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的“徒步旅行”兴起于欧美。




国外有很多人喜欢徒步/unsplash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极大丰富的另一面,是“人们不再直接与环境互动,而是被社会组织起来”,生活在充满污水、废气和压迫的城市。


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开始反思“现代文明”的危害,他们重新走入自然中。


梭罗将“漫步”称为“高贵的艺术“,他认为“地球绝不是人类的花园”,而是“广阔而奇妙的独立性的存在”。后来,史蒂文森也在随笔《徒步旅行》中赞美了徒步的价值。



△徒步也是具有价值的/unsplash


事实上,在“行走”被赋予价值之前,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脚步,时常因为朝圣、移民、逃难、务工、贸易、战争等等各种原因而“暴走”。


明清时代,一位广东的考生要上京赶考,最快也要走17天,最慢则要走90天,是绝对的长途跋涉。但上京赶考的路途也不全是辛苦,明代江南文人黄省颇爱游历,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听闻西湖之美,玩到了误考。


中国古代资深驴友极多。老驴李白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岳飞也说“好山好水看不足“。不过,将“徒步旅行”系统化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运动和生活方式,还是欧洲人。



△欧洲人将徒步旅行系统地发展起来/unsplash


德国在1883年就成立了远足协会;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就有了专用的徒步道。这些步道并非人工修建,而是徒步者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再自发维护起来的。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户外徒步如今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受欢迎的户外运动,德国每年参加徒步旅行活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8%。


户外徒步有危险吗?当然。



△户外徒步也会遇到很多危险/unsplash


即便是在徒步旅行已经很成熟的国家,驴友遇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中国蓝天救援高山救援队队长安少华参加过近百次户外运动遇险救援。他发现:“很多户外的悲剧,都是对风险点和难度估计不足,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贸然涉险而至”。



△救援队救助户外登山者的消息/新浪微博


不可否认,受都市文明庇护已久的人类,对自然,以及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存能力实际非常陌生。


有一位野外地质工作者曾在广湖交接的山区遇到一群徒步爱好者,在荒山野岭间,他们连基本的装备,比如指南针、GPS、安全绳都没有,如郊游一般开始户外徒步。



△去到户外切记带上指南针/unsplash


还有很多驴友,甚至不会使用指南针和GPS,仅用手机地图作为导航。近期在峨眉后山失联的驴友,就是使用某个开车都会把人导迷路的公路地图,以及某个户外路线APP作为方向指引,导致迷路。


身处户外,忘记“敬畏自然” 是危险的。驴友圈有句俗话:”再矮的山都能摔死人,再小的河也能翻船。“


“有时你不知道风险会出在哪里,比如一根别针别错了地方,皮肤就磨出了血”,需要做到的,是把风险评估做到最细,把风险控制做到最小。


旅行路上,与自然相处,“每个转弯都可能通往天堂,每个脚落都可能隐藏着地狱”。因此,现代的徒步早已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冲动,而是一项专业化的休闲运动。



△去徒步一定要注意安全/unsplash


徒步爱好者本人要专业,要有一定的户外徒步安全知识,还要配备专业的装备;更重要的是,为徒步爱好者提供的基础服务——步道建设、旅行指南、救援服务等,更加要专业。



中国已有国家步道,


但徒步爱好者何时才能出发?


老艺术家一直觉得,别只是强调 “驴友不能做什么”,也应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开始徒步,应该给徒步爱好者应该提供什么服务?


毕竟,只要你还想出门旅行,去郊外,去爬五岳,去看沧海,去国家公园,就是一个徒步旅行者。徒步爱好者只是旅行得更深入一点而已。


新西兰著名的米尔福德步道(Milford track),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想去徒步,可以直接在官网找到官方的介绍和建议,内容详尽,步道公里数、海拔、季节限制、补给点,都可以轻易获取。



△新西兰著名的米尔福德步道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unsplash


五月至十月底是米尔福德的冬季,官网会郑重提式,这个时期非常寒冷潮湿,还可能会有雪崩,你必须带上保暖、防雨的衣物、冰斧、安全帽、冰鞋,最好带上个人定位信标和山地卫星电话,还会提醒你多带两天的食物保证补给。


这还不够,你还要带上雪崩收发器和雪崩探测仪。提示信息下,附有雪崩咨询公司、雪崩地形曝光标度的链接。



△在出发前,一定要查好相关信息,做好准备


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官网下载一份PDF格式的徒步指导文件,内容细致到每一天的徒步信息和建议。即便没有足够经验的驴友,也知道要如何最足准备。



△徒步指导文件,内容十分详细


美国贯穿南北的“太平洋山脊”步道,是最著名的美国国家步道之一。在瑞茜·威瑟斯彭主演的《涉足荒野》里可以看到,女主角一人踏上徒步之旅。一路上,步道都有良好的标识系统,驿站营地,在缺水地区,还有水箱保证徒步者补给。


没有索道,更没有一通到底的栈道,尽可能保持原始环境和地貌,但是,政府部门会为徒步者提供良好的指引和配套服务,与之相配的,还有专业的户外救援团队和救援设施。


在欧美国家,救援队伍多由志愿者组成,救援中与军队、警察、保险、医疗等各部门合作,它们不但有专业的救援工具、医疗器具,还有救援狗、高海拔直升飞机参与救援行动。



△救援的直升飞机/unsplash


德国航空紧急救援体系覆盖全国98%的面积,国内任意地点都能在十五分钟内获得救援。在瑞士,航空救援队也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除瓦莱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点,且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运作,全部直升机都配备医护人员。


除了事发后的救援,事发前的预案也很重要。在比较艰苦的徒步路线,比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徒步者进山前必须先备案,提交详细的徒步计划,之后有专门的志愿者巡逻到营地,查看你的徒步进程是否遇到问题。



△科罗拉多大峡谷要求徒步者进山前必须先备案/unsplash


日本富士山也一样,除了夏季登山季,其他三个季节必须提交攀登计划书才可以入山,以便遇到危险时救援团队可以迅速反应。


与之相比,我们国内的户外救援团队,常常是民警、武警、消防配合几个当地熟路的老乡,没有完备的专业救援工具,直接徒步进山救人。且不说搜救效率,很多时候,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这些年,加入户外徒步队伍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国家也在努力推广徒步运动。


2017年,国家林业局和北京诺兰特生态设计研究院,在共同编著的《国家森林步道》一书中提出构想,用十三条步道,覆盖全国著名山脉和重点森林区。



△《国家森林步道》一书中提到的十三条步道


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有12条国家森林步道,全长超22000公里。而且“步道主要由土路和砂石路组成,保留了周边的自然荒野风貌”,对徒步爱好者来说,当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不过,步道的基础服务配置、救援团队和救援设施、步道维护,还有很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是否能跟上步道建设的速度呢?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国内的户外徒步文化和步道建设,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学习的地方。但是,在讨论步道建设的专业问题之前,很多人首先要更新一下对户外徒步的认知了。



△国内的户外徒步文化才刚刚开始/unsplash 


如果每次出现驴友遇险、遇难的新闻,就一面倒地把原因归结于“任性”或“脑子有病”,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改善糟糕的步道和徒步服务。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如今人人称赞的那些山区徒步道,都是探险者和徒步爱好者闯出来的。不让人去徒步,慢慢的就没人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维护这些步道了,当我们自己想去徒步一下的时候,就会发现寸步难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