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正文

看不起改造名牌包的人,才最丢脸

huazhu 财经 2020-10-28 16:32:15 914 0

文 王中中



背上自己改造的名牌包,一点不丢人


中国人究竟有多爱奢侈品,还有人不知道吗?


2018年,中国消费者花了7700亿元人民币,买下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


这份麦肯锡中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中还显示,这一数字在2025年有望增至1.2万亿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增幅的65%。


最近来势汹汹的双十一,也让全世界再次见证了国人可怕的购买力。


有人在疯狂买买买,也有人爱上改改改。


LV有一款小几千的洗漱包,因为容量大外观时尚,有很多时尚博主教大家各种DIY方法可以把这款洗漱包改造成手拎包。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易桐闲着无事按照网上教程改造了这个洗漱包,打算元气满满用这个满布自己心思的新包包去迎接长假后的工作日。


结果上班第一天就闹出了“不愉快”。易桐去洗手间时无意听到一个同事正在说她闲话——“背不起正品包包还硬要背个洗漱包出门,好贪慕虚荣哦真丢LV脸。”



易桐在网上参考的LV包改装教程。/ 小红书


先不说背什么样的包出门是每个人的自由,与他人无关。这位为LV感到丢脸的“LV精神股东”同事大概可能没意识到,究竟谁才是那个贪慕虚荣的人?


被称为中国时尚教母的洪晃曾在采访中说过,中国人买奢侈品,说明了对文化的饥渴。


对于现今新一代年轻人来说,奢侈品背后的阶级分层意味对他们来说不再重要,这些logo变成了一张让他们迅速找到气味相投的同道中人的名片。


拥有一件奢侈品,对他们来说从中获取自我认同才是更重要的事。


个性十足的年轻人们受够了被logo绑架,他们需要更加独一无二的代表物。而时尚潮流更迭的速度过快导致每年造成大量浪费,可持续时尚成了近几年的大热议题。种种因素下,Remade、Bootleg风潮成了新潮流。



只要手够巧,万物皆可Bootleg。 / Etai Drori Instagram


Remade指重新定制,将时尚单品拆解、重组成新的、独一无二的产品;Bootleg其实属于 Remade范畴,但此行为未经品牌授权,任意改制其单品、或印制其品牌印花的行为。


如今越来越多奢侈品牌“走下神坛”,想打入年轻市场,Remade的走红或许是奢侈品们接近年轻人的出路。


史上最酷00后之一的歌手碧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常用造型师之一Etai Drori 是将Remade潮重新发扬光大的人。



像这种“logo大大大”的甲方审美作品,就是Etai Drori的常用风格和个人特色。


Etai Drori以拆解、重装奢侈品并分享这些作品在Instagram走红,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只要当他开始研究新作品,他一定会买大量的原型回家拆解,从结构开始去摸索,学习如何怎么去做一双鞋、一个包、甚至一张椅子。


“事实上,我能够让世界上任何名人穿上我的作品为我宣传,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我希望跟我合作的人也参与在设计过程当中,且必须和我一样欣赏我的作品,否则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Etai Drori的傲气在某个层面也表明了年轻人们在改造奢侈品时的态度: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比起盲目追求大众认同,我只需要你和我一起“孤芳自赏”。


英国摄影师托比·利一直好奇一个问题,那就是购买奢侈品的人们是出于爱上产品本身还是因为商标品牌?



只要有一双发现BURBERRY的眼睛,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活成奢侈的“人上人”。/ BERBERRY


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他花了十年时间环游世界,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奢侈品在生活里留下的痕迹。


作为一个“爱国”的英国人,托比·利将拍摄的主要对象锁定为了自家国牌BURBERRY(博柏利)。十年间,他拍摄了上千张在世界各地看到的BURBERRY产品。而令他吃惊的是,其中大部分都为山寨货,更多的是心灵手巧的人们自己改造的“周边”。


最后他干脆以这些充满无穷创意的改造物作为主题,将拍下的照片整理出书,起名为《BERBERRY》。


托比·利的疑惑也找到了答案,比起产品本身,人们更热衷于品牌代表的含义。在大众心中奢侈品早已从单纯的商标演进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这些改造品与其说是恶劣粗糙的山寨货,更像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BERBERRY》


在奢侈品的世界中有一个概念叫“It Bag”,它的初始含义是“那个让你一见钟情非它不可的包包”。实际上,每一款“It Bag”都变成了能够代表一个品牌的销售量最高的包包。简单粗暴用最接地气的话来说,它就是那个满大街的爆款包包。


幸好年轻人们还能在再次找到自己的专属“It Bag”,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爱上改造的年轻人,或许亦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回独一无二的自己。


你越缺少什么,


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


有一句大家都没少听的俗话叫“先敬罗衣后敬人”。在社会交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拿什么包包当武器、穿什么衣服作盔甲,决定了你能否在比武大赛中活到最后。


今年的热播剧《三十而已》里的主角顾佳为了保留自己在“上等社会”中的一席之地就花费了不少力气。


为了融入“名流太太圈”帮老公解决公司危机,顾佳周旋其中,察言观色。但她没想到的是,在一次聚会中她的包包过于“寒酸”,太太们在发朋友圈合影时,直接把她裁掉了。



在这张合照中,除了顾佳,其余太太的包从几十万元到百万元不等,C位提着的Himalaya更是爱马仕柏金包里最贵的一款,市价约260万元。/ 《三十而已》


LVMH集团的董事长贝尔纳·阿尔诺曾经说过一句话:“奢侈品品牌的树立要比其他生意困难得多,它需要创造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消费需求。”


对他来说,这些奢侈品品牌不过是资本猎物,只需“三板斧”就能把这种消费需求变成像顾佳这类人的“生存要求”。


著名的“三板斧”是这样的:强调品牌的永恒性,树立格调;让设计活泼起来,更具有现代感;疯狂地做广告。


其背后的本质就是通过降低品质和流水线生产的方式来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产量降低售价。如此这般,产品才能卖给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客户,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据说只“穿”Chanel N°5香水睡觉的玛丽莲·梦露并不是喷上同款香水就能同步变身。


换句话说,中产阶级们被迫卷进了上等人的游戏,在莫名的虚荣绑架下沦为奢侈品们的万年韭菜。


沃尔冈·拉茨勒的《奢侈带来富足》中提到,“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人对奢侈品的心态通常有矛盾,一方面,从道德上必须鄙夷,因为它是多余的,并且使用者是搜刮社会财富的人;另一方面,内心并不排斥对奢侈品的享受。”


然而同时拉茨勒却尖锐地指出,世界上少数富裕社会放弃奢侈并不能消除其他地方的贫困。事实上,只有肯定富裕才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在全球化经济中,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象征。让今天的奢侈品变成明天的普通商品,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


知乎上有个精选问题是“收入达到多高时可以购买奢侈品?”,其中最高赞的答案是——当你自拍时不会故意把它收在取景器里。



“我知道我要什么,我亦会得到我的所求。”/ 《绯闻女孩》


真正对待奢侈品的态度应该是直面它所代表的含义,为自己的喜欢买单。不为让别人高看一眼而买,也不因此嘲讽追求奢侈品的人低人一等。


毕竟就算要当一个真正“贪慕虚荣”的人,大可不必从奢侈品上寻求这种不存在的“光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