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娱乐正文

这些深井冰豆瓣小组,让我笑到喘不过气|原创

huazhu 娱乐 2020-06-27 03:13:49 770 0

加入豆瓣小组,需要冒险精神。

毕竟除了大名鼎鼎的“鹅组”,豆瓣还有更多怪诞荒谬却让人欲罢不能的小组,比如你永远猜不透“日常检查自己是否暴富”的组员,每天立Flag是为激励还是折磨自己;也无法预测进入“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后的第一眼,会受到怎样的视觉冲击。

无论你爱的是高压锅,还是蒸锅,总有一个豆瓣小组能把你笑死。

眼瞧着“深井冰小组”呈暴风式递增,有人的头顶冒出一片问号:

为什么要专门建组,去讨论一些“荒诞且没啥用”的议题?

这位提问的兄弟,一定没有在豆瓣小组笑到肚子痛、或是感动到泪流满面的经历吧。

这些豆瓣小组,也太好玩了吧!

老早前,网上流传着一句话:

“一杯茶,一根烟,一破小组看一天。”

这个“破小组”,指的就是聚集各路“野神仙”的社交平台——豆瓣小组。

豆瓣小组之多,足以让每一位用户找到与自己灵魂相契合的圈子。

无论你的灵魂有多特立独行。


刷豆瓣小组,图的就是快活!

有人进豆瓣小组,是奔着“学习”去的。

“村通网——网络黑话指南”小组,是专门为“脱离社会人士”创建的。

在这里,不管是xswl(笑死我了)、ssfd(瑟瑟发抖)还是“毒唯”,任何网络缩写词、饭圈黑话、网络梗、APP使用方法,只要是你看不懂的网络文化,都可以提问,不必担心被00后嘲笑落伍。


“欢迎进入中老年网络大学,在这里没人嫌你反应慢,就看你肯不肯学。”/豆瓣截图

因为这里根本没有00后,只有12万名艰难跟上潮流步伐的新媒体社畜,以及生怕被喊“前浪”的90后。

相比“村通网组”一本正经地发问,隔壁“我什么都知道……一点儿”小组里的求助帖,具烟火气——

“酸菜鱼和水煮鱼,到底哪个更好吃?”

“如何快速离职?”

“我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单身?”

这些虚拟的组员,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又什么都能碎碎念一番。


网络大学还设有“附属小学”——“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小组,为初入网络的小朋友科普冲浪知识,从“LZ的解释”到“猹字的出处”,应有尽有。/豆瓣截图

有人进豆瓣小组,是为了体验人生的。

“杠起整个地球”小组,组如其名——满屏ETC、全员杠精。你说的每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空格,都会被杠上天。


“抬杠教程”还分为“闲着没事杠”“一本正经杠”“家长里短杠”和“挨骂找杠”四个难度级别,刷完这些副本,你便无畏杠精。/豆瓣截图

当你真诚分享“开车不累的好方法”时,底下会有人评论“让别人来开不行吗”;

当你崩溃求助“如何消灭蟑螂”时,定会受到“为什么不换个地方住呢”等质疑;

当你吐槽“物业公司就是要钱的机器”时,组员将一脸不屑地回复:“高档小区就没这些烦恼。”

你以为说话滴水不漏,就能免遭抬杠?不,组员们还有最后一招:“你发这么多字,我就不想看了。”


在“杠组”请教单身问题,还贴照片是什么心态?命中缺杠的心态!/豆瓣截图

在“杠组”,每天都让你感受到来自网络世界的毒打。

能坚持半年不退组的组员,必定已为心脏练就一副“金钟罩”,以及对抗杠精的三寸不烂之舌,即便上一秒与人大吵三百回合,下一秒仍能内心毫无波动地入睡。

想体验更残酷的现实?建议加入“加入这个小组你就会被封禁”小组,只要你敢进、组长就敢禁,让你明白什么叫“一招致命、永无翻身之日”!


“豆瓣拉踩”小组,又称“豆瓣最难进小组”。想加入?先体验一把职场抱大腿的感觉吧。/豆瓣截图

也有人进豆瓣小组,是为展示自己“无厘头”脑洞和小癖好的。

“神TM都押韵”小组,由一群热爱研究韵脚的用户创建。

组员之间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押韵,包括说脏话,也得有文化。

有人骂你“青山说你秃头妹”,你得回“青山瞅你很狼狈”;

有人用“早睡早起好”暗示你脸色蜡黄,你可以明着回怼“头发不见少”;

我不骂人,自嘲“穷才是原罪”行了吧?照样有人往伤口上撒盐:“丑的话加倍。”

据说,很多网友申请进组,就是为了围观这场“有文化的骂街现场”。


如何拒绝爸妈安排的相亲?用文化的力量“反击”吧——

你不娶我不娶,广场舞再来一曲;

你不嫁我不嫁,养老院里跳恰恰;

年纪大了要结婚,这个想法很农村,仔细一想有点蠢。

/豆瓣截图

还有一小群人,进豆瓣小组是直面死亡。

“豆瓣公墓”小组的作用,如它的简介所言——纪念已故的豆瓣用户。

这里的每一条帖子,都只有寥寥数语,罗列逝去用户的生卒年月、死因和个人主页网址。

评论区鲜有人讨论,网友们大多只简单地发出“R.I.P.”“走好”或“安息”,偶尔见到熟悉的名字,才会遗憾地说道:“原来他已经……”

组员从不觉得这里晦气,因为他们从中探索到死亡的命题:

当一个人的肉体离开世界,他的人生却被记录在网上,被无数人静静翻阅,或许这就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总要有一块地方,记住这些曾经的网友。”/豆瓣截图

正如一名组员所说:

“原来,道别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放眼全网,60万个豆瓣小组,输出的内容除了娱乐八卦,还有各式各样的家长里短、日常琐事以及奇思妙想。

若探讨实用价值,这些小组似乎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却是,它们的组员数少则1万,多则10万,甚至超过这个数字。

于是乎,有人看不懂了:

“每天刷这些侵占脑容量的信息,不无聊吗?”


觉得脑量过载的朋友,“史上最沉默小组”欢迎你,那里从2007年创建起,就没人说过话。/豆瓣截图

不是非要取得成绩,才算过得有价值

在我看来,“无聊”是一个薛定谔式的形容。

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体,同时渴望有价值与无所求的人生——

上班期间,老爱嘟囔“要是能每天在家躺着发呆就好了”“好想做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啊”;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却强迫自己一大早起床,安排爬山、做家务、修剪花草等活动,折腾得筋疲力尽后,满足地感慨:“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就像内心重叠的A、B面,林林总总的豆瓣小组包容了B面——与日常的自己人设不符的一面。


生活就是这样,即甜又丧,即清醒又疯狂。但大家都要求我们,只展示甜和清醒的一面。那另外一面,该寄存在哪里呢?/《去他*的世界》剧照

一位公司白领的标签,通常是沉稳、严肃、时尚和爱旅行,但你不会猜测他可能“觉得自己一个沙雕”,或“每天思考猫猫知不知道自己是一只猫”,因为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小孩子才会有的胡思乱想。

哦不,小孩子也不能有。

他们已经被训导出“作文文末必须有光明的结尾”的固化思维,即便是“天上的云就像一匹奔跑的小白马”一句天马行空的话,也要强行加一句“正如我自由自在的童年”云云。如果结尾没有升华,这将是一篇没有意义的文章,分数瞬间从50掉到30。

正因为整个社会都在苛责地追求“意义”,我们才不愿意轻易表露自己的B面。

这一面过于日常和琐碎,以至于说出来会被朋友嘲笑、被领导误会你是一个整天瞎想、不求上进的人。


有时候,我实在喘不过气,不得不停下,看看那些红的、黄的、青的——那些“跟升职加薪毫无联系”的叶子,我从中感受到了纯粹。/《去他*的世界》剧照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有50%的想法无法表达。

于是,设置了进组门槛、自带私密性的豆瓣小组,成了我们宣泄的入口——

以用户兴趣和性格为基础,构建圈子文化,撕下日常的标签,找到更多三观相同的伙伴。

只要是同一个组的人,性情都能达成一致,相互理解、相互慰藉。

“脑内幻想的泡沫应有细致的纹路”小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专门为“那些脑子里常有幻想却无法跟别人诉说的人”创建,其中一条群规很特别:

如果有与楼主不一样的声音,要做到有理有据,不要给楼主下定义。

因为,“有趣的想法,无需被定义局限”。


在这里,有人真切地看到泡沫的纹路,有人研究豌豆公主的体重。/豆瓣截图

由此,一群老大不小的人、一本正经地讨论各种“荒谬”议题,成了组内日常。

美人鱼喝了巫婆的药水会变成泡泡,为什么鲛人不会?有人怀疑是“海水成分不一样”;

梦的尽头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死亡,有人坚信是另一个世界;

白天犯困、晚上贼精神怎么办?评论区讨论得出的建议是:白天倒立工作、晚上站着睡,困意就被中和啦!


假如“我来世变成一朵不降落的云”,请问“极致的爱会变成什么”……有些“缥缈”的问题,聊着聊着,就聊出了哲学的味道。/豆瓣截图

混豆瓣小组的,除了自我宣泄,还有逃避过于公开的舆论空间。

这些年,随着天涯、猫扑等公共论坛过气,微博、朋友圈、知乎等强调“个体表达”和“私人领域”的社交平台逐渐成为主流。

但当自由的语言环境走向极端,就会导致粉丝多的“大用户”主导舆论,“小用户”但凡发表一句反对意见,都会被粉丝围攻漫骂。

其次,公开化的社交平台对用户的偏好、教育程度等分类界线不明显,各种类型的用户混杂在一起,导致你说一句什么,都有人在评论区发表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甚至纯粹抬杠,多糟心!


上网好累,身心疲惫。

时间一长,我们便不愿意在公共社交平台发言了。

豆瓣小组的门槛,为我们阻挡了“圈外人”窥探的目光、莫须有的争议,并有效地区分各偏好用户群体——

当我们能大胆分享生活细节,即便抛出的梗超级无敌冷,也有人附和“对对对!我当时就也因为这个笑了半天”。

我的同事李直人,自从加入某观影类小组后,沉迷刷贴无法自拔,跟几个组员“面基”后一拍即合,并相约往后每个月都聚一次。

这种听起来颇有年代感的社交状态,或许才是最纯粹、最舒服的。


豆瓣小组,不是一个“争论”的地方,而是一个“讨论和交朋友”的地方。/图虫创意 

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寻找到畅所欲言的空间、肆意地宣泄情绪……这样完全放松、不用上升到价值层面的时刻,多少人求都求不来。

这些无稽的深井冰豆瓣小组,正是提供了一种千金难换的乐趣。

早前有媒体表示豆瓣变质了,“它不再是文艺青年的后花园”。

这句话说得挺对的,因为它成为了所有网络用户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你仍要质疑豆瓣小组的意义,我会这样反驳:

“不是付出了才算有意义,为自己讨回一点儿开心,也挺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