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的诞辰。作为明清两代华北地区唯一的女神,碧霞元君支配着当时人们的信仰世界和社会生活。供奉着碧霞元君的娘娘庙曾经遍布京城,其中要属京西妙峰山的金顶娘娘庙香火最盛。从四月初一到十五的妙峰山进香之旅,体现着香客们的自我修行和飞升。《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也正是在这趟旅行中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文|高雅



 


玉娇龙眼里的

妙峰山


四月初一一清早,玉娇龙带了若干仆人,乘三辆骡车从德胜门出北京城,去妙峰山。


玉娇龙此行去妙峰山是为父亲还愿——至少她是这么对外宣称的。妙峰山上有一座悬崖,下临深涧,许多孝子贤孙为父母之病在此舍身跳崖——是的,玉娇龙要去跳崖。


电影《卧虎藏龙》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在武当山(实则在河北石家庄苍岩山取景)表情淡漠地纵身一跃,跃入云雾缭绕的万丈深渊。小说《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跳崖地点却是在京西妙峰山。妙峰山这个地点,听起来没有武当山那么仙气十足,但玉娇龙在妙峰山跳崖,其实比在武当山跳要妙上许多。


 

玉娇龙在云雾缭绕的妙峰山

来源:《卧虎藏龙》剧照


妙峰山最大的名气源自于山上那座娘娘庙,那里供奉着明清两代华北地区唯一的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不仅支配着当时的信仰世界和社会生活,也造就了在明清两代的城市叙述中不多见的鲜活生活图景。似乎进入明清,城市书写便不多见士人的文气视角。唐人在诗里深情地遥望长安,宋人在词里点滴细数汴京。当跳到明清,却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和北京有关的诗文。士人似乎从京城的城市生活里退场了,而那些士人以外的人——平凡的市民,却从生机勃勃的香会、庙会里脱颖而出。


《卧虎藏龙》小说最后一章中对妙峰山碧霞元君庙会的叙述便极为生动。作者王度庐身处1930年代,定是亲自去妙峰山走过一遭,才能还原玉娇龙的妙峰山之旅。


“妙山在京西,距城不过数十里,山很高,据说由山下到山顶共合就有四十里,上有敕建碧霞元君庙,供的是一位女神,皆呼为娘娘。每年春季,顺天府京师各县的人,齐往朝山进香,有的求财,有的求子,有的是为父母的病许愿、还愿。庙会是由四月初一直到十五,整整半个月的会期。在事前就有人组织什么灯油会,香烛会,都是为届时贡献在庙里。还有人集了资,届时在山上搭席棚,施粥舍馒头,并预备宿处,以利朝山众香客。”


 

位于妙峰山主峰的金顶娘娘庙

来源:妙峰山风景名胜区


妙峰山位于北京西北四十公里处,主峰海拔约1300米。虽然以金顶娘娘庙著称,娘娘庙却并不在山顶,而是位于主峰上的一处台地。从北京城到这里并不容易,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抵达山口,然后用一天的时间来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行进。妙峰山香会虽然始于明,真正兴盛其实在清末。每年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华北各地的香客们开始纷纷向妙峰山行进。据《燕京岁时记·四月·妙峰山》记:“人眼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曰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曰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 


去往妙峰山沿途每七到八里一般会出现一座茶棚,连绵不断。有些茶棚是搭的棚子,有些则是实体的房屋,平日里大门紧闭,一到四月便纷纷苏醒。茶棚里各类器具一应俱全,大约可以类比当今北京市民们(不得不)热衷的露营、野餐、天幕、帐篷......之类。不同的是茶棚里供奉有碧霞元君像,往来信众在此喝茶之前必须拜了碧霞元君才行。如玉娇龙步行登顶后被领去了铁贝勒府(就是玉娇龙去偷青冥宝剑的那个铁贝勒)专用茶棚:


“这棚里悬着十多只宫灯,设备也极为款式,在这里做招待的人都是长袍青坎肩,都是很规矩的人,当中供着佛桌,两旁插着黄旗子,上面都写着是“铁贝勒府”......棚中还设着暖棚,暖棚又分出男女座位,里边物器俱全,山风儿一点儿也吹不到。”


 

妙峰山香会上的香摊

摄影:甘博


小说《卧虎藏龙》创作于1930年代。玉娇龙经历的妙峰山香会,自是小说作者王度庐眼里的妙峰山香会,亦是顾颉刚和美国人Sydney Gamble(甘博)亲眼目睹的场景。1925年4月30至5月2日期间,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严五名学者受“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的委托,前往妙峰山调查香会风俗,随即在《京报副刊》上连续发表6期《妙峰山进香专号》;美国社会学者甘博在1924至1927年间三次赴妙峰山进行考察,拍摄了121张照片,还留下一段十六分钟的纪录片《朝圣妙峰山》(Pilgrimage to Miao Feng Shan)。文字和图像两相结合,一场规模宏大的庶民的狂欢一览无余。


当记录过于真实,往往剥去人对旧时岁月一厢情愿的滤镜和想象。从影像资料来看,这场狂欢并不雅致,不是曲水流觞,也并非诗情画意,画面中只见到裸露的山石,破旧的房屋,远非宜人的就餐环境。视频中的人不像古画中的人那样随性和雅致,只是普普通通的信众而已,但可以看出是十分认真地在完成一项任务。


 

妙峰山香会中的虔诚信众

摄影:甘博





作为明清北京

网红打卡地的

娘娘庙



碧霞元君的道场在东岳泰山,碧霞元君又称“娘娘”、“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信仰在北宋之前便已出现,但正式得到官方认可始自北宋。《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记载道:“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东封先营顿置,泉忽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泠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 宋真宗在封禅泰山时发现了一尊玉女石像,其时已有“奉置旧所”,说明已经有人供奉了。宋真宗还特意修建了玉女祠(即现在的碧霞祠),但当时对玉女的崇拜还在东岳大帝之下,并没有独立门户,宋代对其描述极其有限。直到明清,碧霞元君才成为北方最大的女神,和东岳大帝平起平坐,在民间甚至更胜一筹。正是自明代起,碧霞元君的全称才变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


“都人最重元君庙”(【清】励宗万《京城古迹考》)。北京城的娘娘庙不止妙峰山娘娘庙一处。即使在现在的地图软件里搜索“娘娘庙”,都会出现一长串的地址。明代北京城内外约有17座有规模的娘娘庙,其中以妙峰山娘娘庙、西直门外高粱桥娘娘庙、丫髻山娘娘庙和“五顶”影响最大。五顶即东直门外碧霞元君庙(又称东顶)、海淀蓝靛厂长春桥畔“护国洪慈宫”(又称西顶)、永定门外南顶村碧霞元君庙(小南顶)、马驹桥娘娘庙(大南顶)、德胜门外土城东北碧霞元君庙(北顶)和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普济宫”(中顶)。


 

明代北京娘娘庙分布图

来源:[美] 韩书瑞《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1400-1900)》


清代北京的娘娘庙更多,北京城内外有记载可查的娘娘庙共有28座,其中内城8座,外城20座。但其实小小的娘娘庙,几乎每个村落都能找到一个。五顶的格局在清代依然保留着。与明代有所区别的是,这些娘娘庙中有一部分是朝廷出面修建或者重建,其中就有西直门外蓝靛厂的广仁宫“西顶”、德胜门外“北顶”、右安门外草桥“中顶”和永定门外“南顶”。


“五顶”中如今北顶、西顶、中顶尚存。北顶在奥体中心区内,修缮一新;西顶则紧挨着世纪金源购物中心;中顶娘娘庙在丰台区草桥,现在被一大片工地包围着。


 

位于奥体中心区内的北顶娘娘庙

来源:思窝


“京师香会之盛,惟碧霞元君为最。”(【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四月初八是碧霞元君诞辰(关于诞辰日期,有四月初八和四月十八的不同说法),西直门外高粱桥娘娘庙以赐子灵验而闻名,其香会在明清两代都会吸引到“倾城妇女”前往:“各携酒果音乐,杂坐河之两岸,或解裙系柳为围,妆点红绿,千态万状,至暮乃罢。(【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一·土俗》)分明就是河畔野餐了。


而在右安门外十里的草桥娘娘庙“中顶”,不仅有野餐,文娱活动也很奔放。“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达于潞。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泉不减而荇荷盛。天启间,建碧霞元君庙其北。岁四月,游人集醵而博,旬日乃罢。”(【明】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城南内外·草桥》)


 

位于右安门外草桥的中顶娘娘庙

来源:思窝


清代唯有永定门外的“小南顶”香会是在五月初一至十八举行,由于此处景色优美,人气也极旺。“环植桃柳万株。开庙时, 游人挈榼敷席群饮。夏木阴阴, 水田漠漠, 不减江乡风景也。”(【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二)。香会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庙前广场进行的“走马跑车”活动,一路从天桥南跑到永定门,多少倜傥少年在这里策马扬鞭跑个不停:“但开南顶极喧哗,近水河棚数十家。纨绔少年归更晚,天桥南面跑新车。”(《京都竹枝词》)“多少少年归去晚,天桥一路跑飞车。”(【清】杨静亭《都门杂咏》)


海淀蓝靛厂的“西顶”最为贵气,清代的西顶娘娘庙庙会繁华度等同万寿寺,开庙时会有大臣来拈香。“西顶娘娘庙在万寿寺西八九里。每至四月,自初一起,开庙半月,繁盛与万寿寺同。山门中四天王象,神气如生,狰狞可畏。座下八鬼怪,尤觉骇人。凡携小儿者多掩其目而过之。庙有七十二司神,皆绘画,非塑像也。每开庙时,特派大臣拈香,与丫髻山同,他处无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四月·西顶》)


 

位于蓝靛厂长春桥畔的西顶娘娘庙

来源:京郊王

 


去妙峰山

赴一场复刻之旅


但到了清末,“五顶”的风头被“金顶”妙峰山抢尽了。也许是因为那里的娘娘更为灵验,也有可能是因为位于京郊的妙峰山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山路足够陡峭(同样远的丫髻山就低矮得多),为上山进香之旅增加了难度值,从而更能显出信众的虔诚来。妙峰山的遥远,也让它得以在权利范围之外不受干扰地自然生长。虽然明清的皇室对娘娘庙多有赞助,却鲜见他们赞助妙峰山娘娘庙。朝廷对民众有组织且盛大的进香活动反映冷淡。清廷颁布过数次禁令,但最终也没有真正执行。到了乾隆年间,皇帝已经不再追求去禁止这种活动了,只是敦促华北信众不要把进香队伍拉得太长。


明代开始流传的《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娘娘宝卷》叙述了碧霞元君的故事:观音老母为拯救苍生而下凡投胎为千花公主。公主在皇宫长到十四岁后,不愿结婚生子,而是去泰山修行,经过重重磨难于志心石上舍弃肉身,最终修行成功回到天宫。千花公主的泰山之旅,正是妙峰山的香客们试图复刻的进香之旅,也是他们自我的修行和飞升。正如顾颉刚先生在《妙峰山进香号引言》中所述,对进香的普通底层民众而言,“朝山进香,是他们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可以看出他们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严密的组织,神奇的想象;可以知道这是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一条大路。他们平常日子只有为衣食而努力,用不到思想,唯有这个时候,却是很活泼地为实际生活以外的活动,给予我们以观察他们思想的一个好机会。”


 

顾月洲《妙峰香市》

来源:《点石斋画报(丁集)》


并非底层民众的玉娇龙纵身一跃,消失在妙峰山的深涧中。但她其实并没有死,而是借此机会换了个身份行走江湖。她不再被贵族女子的身份束缚,而是真正自由了。去往妙峰山的路,也是她实现理想生活的路。没有电影里非要给她当师傅的李慕白,也没有父母非要她去嫁的面目可憎的鲁翰林。效仿跳下志心石的千花公主,玉娇龙也重生了,可以肆意舞剑,可以畅快淋漓地策马奔驰于原野之中。她可以做自己,可以大笑之后吟出:


我本是

潇洒人间一剑仙, 

青冥宝剑胜龙泉。

任凭李俞江南鹤, 

都要低头求我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