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在“另类直播”里,看“八佰”里路云和月

huazhu 资讯 2020-09-13 01:25:42 672 0

文/致杭 



“让我们与75年前的中国人一起经历抗战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感受他们曾经的屈辱、绝望、光荣与梦想。”


正在影院热映的电影《八佰》将观众带回到1937年10月的苏州河北岸,见证四百壮士奉命坚守四行仓库、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悲壮一幕。


彼时,8年抗战才刚刚开始。

而此刻,在互联网的一角,另一场长达8年的“抗战”一直在持续,而且已经胜利在望。


这场关乎民族危亡的“线上抗日战争”, 2012年7月7日在新浪微博帐号“抗战直播”中拉开序幕。



这是“抗战直播”正式拉开帷幕的第一条内容。


从2012年7月7日,到2020年9月2日(预计的直播结束日),这场“线上抗战直播”,真实还原了八年抗战史,记录了无数个让中国人难以忘怀的重要日子: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及最后的抗战胜利日等。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博主每天准确按照75年前的时间轴,“实时”直播8年抗战岁月里的战事与日常生活。过去8年他没有停下来过,截至2020年8月17日18时已发布34918条微博,平均每天“实时”直播12条相关图文。


提到直播、尤其是在直播成为风口的2020年,人们会立马想到它的特点:快、新、力求第一时间抓眼球—毕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关注度。



直播似乎从来和“慢”不沾边。/ 参考消息


但“抗战直播”这种“另类直播”,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从开始到结束往往经历许多年,在细水流长中见真章。


无论是“抗战直播”还是在推特更早开始的“二战直播”,这种“另类直播”在拉近了我们与宏大历史叙事距离的同时,也还原了战时人们生活最真实的状态。追溯过往,思考当下。


这样的“另类直播”让历史与新潮的直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直播中把历史带到千家万户。


01


喝着咖啡,重回战场


“抗战直播”,战争是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大规模会战还是敌后游击战,大大小小战争无数。这种“慢直播”,按照时间序列,最大程度真实还原这些大小战争的走向以及细节。即便75年后,人们也能最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


以《八佰》中讲述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为例。从1937年8月初上海形势趋紧,日本陆续撤侨,淞沪会战正式打响,10月26日八十八师选定四行仓库作为据点单独留守抵抗,再到10月30日无奈撤出,博主于2012年10月26日到31日,每天详细播报战事发展的全过程。





从文中可以看出由谢晋元团附领导四百多人驻守四行仓库的决定过程,也可从中看出“八百壮士”实为四百壮士。


这样的同步还原,让人欲罢不能。每天清晨睁开双眼,就迫不及待查看来自“战争前线”的最新战报。战事资讯更新以前的等待过程,大概是“抗战直播”的最具魔力之处,时空的隧道似乎被瞬间打通了。等待过程中的紧张与期待,大抵也是当年大后方群众的亲身体会。



清晨醒来就会看到“抗战直播”更新的战报。


时隔75年,一公里的胜利,一人员的伤亡,仍能紧紧牵动我们的内心。因为这是发生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让人最不能忘却的血与泪。


在和平年代,喝着咖啡,划着手机,穿越时空,重回当年感受和经历战火纷飞的岁月,抚今追昔,不胜唏嘘。


在“抗战直播”中,既有关于战争走向的宏大叙事,也不乏关于战争细节细致入微的表达。在这些细节之处,包括背景、起因、转折在内的战事全貌更加完整地被呈现出来。


“1937年10月28日:谢晋元仍率孤军八百人坚守四行仓库,民众敬仰者如云,前往观看杀敌。战斗间隙,我军对日军招手挑战,对岸驻防之美军亦为之忍俊不禁 。”


一则短讯,细节处,鲜活显露出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打给外国人看’的惨仗”。



北岸的黑暗与南岸的歌舞升平形成强烈对比。


“苏州河两岸,河的一侧在面对生命,河的另一侧在面对生活。南岸就是光明,北岸则是黑暗,南岸就是生,北岸就是死”,北岸是血战中的四行仓库,南岸是英美风平浪静的租界区。一河之隔,换了人间。事关中国在九国公约会议上的形象,事关中国在国际求援的声量,这仗,无论如何也要打下去。


不仅同步战时进展,“抗战直播”也同样记录和发布影响战争走向的重大政治决定,比如国共合作以及彼时的国际局势。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同盟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休戚与共。





简短文字间,前期的麻痹大意与后面的一泻千里之间形成的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8年时间,放在和平年代的当下,都属漫长,更何况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直播方式更能亲身体会到这一点。


02


不止战争,还是战时生活群像


“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远在东方的中国,战争或远或近,只有生活细水长流。


“抗战直播”这种独特的直播方式,不仅最直观最鲜活地描绘了残酷的战争场景,也同样记录战争状态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广告一直是洞察和感知日常生活需求的最好方式。“抗战直播”通过不间断“同步”发布广告或者漫画,为生活在当下的读者,提供了体验“战时生活”的机会。


这些广告玲琅满目,包括衣帽、球鞋、被单、饼干、啤酒、药品、房产、蚊香、鱼肝油、豆奶等等。其中既有至今家喻户晓的品牌,如回力、雀巢,有摩登时尚的品牌,如也有类似“长命牌-维他赐保命”这样极富战时色彩的品牌。




玲琅满目的商品广告,其中不少至今仍家喻户晓。


除了广告,“抗战直播”同时也时不时发布歌舞、话剧、戏剧,电台音乐预告等演出信息。这些仅有的娱乐生活也许是战时百姓难得的精神寄托,或是逃脱现实的机会。





即便在战时,也不乏日常娱乐生活。


当然,直播中也时常发布和社会运转密切相关的人事变动、政策法令,比如物价管控政策、财政政策、教育政策等。其中高频度出现的物价管控政策最引人注目,飞涨的物价如同脱缰的野马,从抗战开始到抗战结束,从来没有在“抗战直播”的版面中消失过。物价飞涨成了战时人们必须朝夕相处的生活难题。



物价问题也成了当时困扰国民政府最大的难题之一。


战火纷飞、物价飞涨与玲琅的商品广告看似画风冲突,却是抗战8年人们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反映:混乱甚至危险与对生活的追求共存共生。“抗战直播”在聚焦扣人心弦的战事之外,也描绘了中国人的战时生活群像。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03


大洋彼岸,他已经进行到第二轮直播


事实上,这种直播历史的方式最早开始于一个叫“二战直播”(Real Time WWII)的推特账号。2011年,24岁的牛津大学历史系学生阿尔文科尔森创立了这个账号,以直播的方式每天发送二战的“实时战报”。



阿尔文科尔森 / 推特@Alwyn Collinson


科尔森直播历史最早是受到2010年前后社交媒体兴起的启发。2010年前后,社交媒体开始逐渐发挥出超越传统媒体范畴的影响力,国家之间的边界变得愈来越来模糊了,每个人之间的相互连结更加容易。在他看来,互联网也使一些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真实、有形、直接”。


因此,他从2011年9月开始,重新梳理1939年9月开始的那段历史,并由此开始长达六年的“二战直播”。科尔森一般每天花费1个小时来规划、策划和发布推文。如果遇上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日本偷袭珍珠港、列宁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他的准备时间则会长达10个小时。准备的过程中,科尔森会查阅海量的资料,包括书籍、报纸档案、历史记录等等。


谈到初衷,他说:“我不仅仅想要了解哪个国家受到了入侵,哪个城市在什么时候倒下了这些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我还想要了解那时人们的真正想法,以及他们如何去叙述这段历史。”



图片来源 The Atlantic


就这样他持续了六年,2017年直播结束时,他已经从当年的一名大学生变成了伦敦博物馆的一名数字编辑。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再是世外桃源。”


尽管过去10年里互联网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抬头,互联网话语不再像从前那样纯粹。但他并不想离开这个持续了6年的“工作”,也不想离开一直关注他的上万历史爱好者。


他选择了继续下去,于是开启了第二轮的直播,并持续至今。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包括不少一手的信件、日记在内的材料以及信息,使“二战直播”账号发布的信息更加多元立体。



今年,账号已经直播到了1942年。


“没有人可以生活在历史之外,我们可能生活在一场可怕风暴的前夜。”他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让历史走进更多人的日常。


04


历史从未走远


回顾历史的方式的有千千万万种,但没有哪种方式像“抗战直播”“二战直播”这样,能带来与历史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在这样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每天留出几分钟的时间,看一场这样漫长的直播,穿越时空,和历史独处,思考我们的人生,思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也许是最好陶冶心性的方法。


历史其实从未走远,它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过去的历史正在重演,今日的故事又成为明天的历史。环顾我们所处的2020,全球性流行病扩散,经济大萧条,种种问题浮现,道路且长且阻,我们所处的时代又何曾不是和百年前的世界有颇多相似之处。


暴风雨的前夜总是风平浪静。


我们每一代人在面对社会,面对国家,乃至面对整个时代时的反思与担当,都始于我们对历史的感知。


回溯历史,并不是沉溺过去,而是在避免重蹈覆辙的同时,思考如何当下与未来的路。


正如“抗战直播”的博主在《我们为何直播抗战》中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中所说:


“我们直播抗战,并非为了鼓动仇恨等负面情绪,


而是想适度唤起遗忘。


当我们时刻牢记祖辈们蒙受的苦难、恐惧和屈辱时;


当我们体味祖辈们是如何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


抛弃前嫌,实现民族和解时;


当我们目睹祖辈们是如何从容慷慨的走向死亡,


以身体为这个国家献祭之时;


相信我们对于现实将有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思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