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正文

18岁大一新生,是如何让斯坦福校长辞职的?

小可爱 读书 2023-07-25 11:14:18 355 0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7月19日宣布将辞去校长职务,将于8月31日离职。他成为斯坦福大学建校138年来,第一个因涉嫌学术不端辞职的校长。而率先质疑其学术存在不端行为,导致该校成立特别委员对其进行学术不当行为审查的,只是一名18岁的斯坦福大一新生。


 

 

记者 | 印柏同

编辑|徐菁菁

辞职


2023年7月20日一早,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房天语,罕见地在暑假期间收到了两封校董事会发来的邮件。其中一篇来自斯坦福大学董事会主席杨致远,而另一封则来自时任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Marc Tessier-Lavigne)。这两封邮件都传达了一个令房天语略感惊讶的消息:“校长辞职了!

关于校长的去留,斯坦福的学生们已经讨论了大半年。去年12月,斯坦福大学董事会史无前例地成立了特别调查小组,专门调查泰西耶-拉维涅所领导的实验室发表的12篇论文,其中7篇泰西耶-拉维涅都是主要作者,或者合作作者。最早的一篇论文可以追溯到20年前。  

今年63岁的泰西耶-拉维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加拿大裔美籍院士,也是世界著名的神经生物科学家。作为大脑发育和修复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泰西耶-拉维涅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了连接大脑神经回路引导轴突所需的分子,也因此为学界开辟了全新研究领域。在成为斯坦福大学校长前,他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兴旧金山分校和斯坦福担任教职,并且出任洛克菲勒大学第10任校长。泰西耶-拉维涅在神经生物学领域发表了220多篇论文,除了在学术界成果颇丰,他也曾在美国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坦(Genentech)担任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  


当地时间2010年10月7日,美国纽约,马克·泰西耶-拉维涅博士出席了洛克菲勒大学医院百年庆典。(图|视觉中国)


去年11月29号,斯坦福大一新生西奥·贝克(Theo Baker)在校园报纸《斯坦福每日新闻》(The Stanford Daily)上发表了一篇质疑泰西耶-拉维涅学术不端且涉嫌造假的报道。西奥指出,泰西耶-拉维涅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的四篇论文中,部分试验结果配图存在包括复制、人为修图等操纵行为。

今年1月份,特别委员会特意召集了一个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Shirley M.Tilghman)、前哈佛大学教务长史蒂夫·海曼(Steve Hyman)在内的堪称顶级阵容的科学小组,专门从科学角度审查泰西耶-拉维涅的学术论文。对泰西耶-拉维涅的审查历时8个多月,特殊委员会在审阅了5万多份文件,完成了50多次访谈后,最终发表了一份长达89页的调查结果报告。  

特别委员会调查报告

报告表明,泰西耶-拉维涅的实验室成员确实对研究数据进行了不当操纵,且存在有缺陷的试验操作,多个实验照片存在复制或者拼接剪辑的情况。这些行为导致5篇泰西耶-拉维涅为主要作者的论文存在重大缺陷。  

目前,泰西耶-拉维涅已决定撤回三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1999年发表在《细胞》(Cell)上的文章,以及两篇2001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但在所审查的12篇论文中,小组确认没有证据表明泰西耶-拉维涅本人参与了对实验照片人为修改,也没有证据表面泰西耶-拉维涅当时发现了图片存在问题,并存在知晓后置之不理的情况。  

图|Stanford Daily官网

在写给全校师生的邮件中,泰西耶-拉维涅表示,尽管特殊委员会的调查明确否定了他本人存在学术欺诈和不当行为,但是他自己确实在论文发表问题上没有做到位,后悔自己对在论文纠错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细心。在提到辞职的理由时,泰西耶-拉维涅说道:“斯坦福比我们所有人都更伟大,它需要一个不被这类问题所影响的人来领导。”辞去校长职位的泰尔西将继续在斯坦福生物学担任终身教授。


早已存在的质疑


伴随着泰西耶-拉维涅的下台,斯坦福大一新生西奥也成为校园的风云人物。“同学们都用略带英雄色彩的语气谈论他。”房天语说道。校长的辞职对《斯坦福每日新闻》的同学们来说尤为惊喜,这更像是他们团队集体的胜利。这也让全世界记住了刚成立50周年的校园媒体。

“其实,《斯坦福每日新闻》虽然是斯坦福校园报,报社的成员都是大学的学生,办公地点也位于校园,但它在管理和运营上是独立的,并不受学校管辖,校方也无权干涉其管理。”房天语告诉本刊。从2020年入学后,房天语曾经为《斯坦福每日新闻》撰写校园新闻稿件。“这在美国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都有自己的校报,他们的报道话题和发行范围可能更大,像哈佛大学的校报《哈佛深红》(The Harvard Crimson)会面向它所在的马萨储塞州剑桥市的所有市民。而且,这些校报在运营上不同于其他学生社团,需要学校拨款,是完全独立的。《斯坦福每日新闻》自己靠广告‘收入’,可以认为是一家商业化的‘非盈利’独立媒体。  


斯坦福大学校园内(蔡小川 摄)  


18岁的西奥·贝克喜欢汽车、烹饪,对神经科学和漫画书着迷。去年9月,他刚进入斯坦福读本科就加入了《斯坦福每日新闻》。西奥的父亲彼得·贝克(Peter Baker)是《纽约时报》首席白宫记者,母亲苏珊·格拉瑟(Susan Glasser)曾是《外交与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的前主编。从去年11月29号起,他连续在《斯坦福每日新闻》上发布了17篇针对校长泰西耶-拉维涅涉嫌学术不端的报道。也因此,在今年4月,他成为了世上最年轻的乔治·波尔克新闻奖获得者。  

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才采访时,西奥提到,怀疑泰西耶-拉维涅操纵论文的传言,其实早在互联网间流传了很多年。“它们出现在科学论坛里、博客帖子里,但却从来没有被广泛报道过。”  

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是荷兰微生物学家,她曾在斯坦福和荷兰国家卫生研究所任职,在学术圈内因揭露故意人为操纵的实验照片而出名。早在2015年的时候,她就在科学研究和评审网站PubPeer(同行学术评议网站)上看到了科学同行对泰西耶-拉维涅论文的质疑。  


伊丽莎白·比克转发推文  


科学期刊和机构历来都不愿意调查所谓的不当行为,对于那些有权势的科学家更是如此。“不幸的是,许多科学期刊和学术机构对图像操纵这种事总是反应迟钝。”比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几位了解撤稿过程的相关人员说,即使他们做出了回应,期刊调查周期也很慢、而且往往全程保密。


 


自 2014 年以来,比克调查了2万多篇涉嫌研究不端的论文,她发现了其中4,800 篇论文中存在明显的图像重复问题,另外1700篇论文中则存在修改、盗用等问题。比克向相关期刊报告了其中的2500篇论文,但只有1000篇论文最终被撤回和更正。在比克了解到这些期刊通常不会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后。她把许多论文存在的问题发布在了PubPeer上。  

西奥在《斯坦福每日新闻》发布的文章,让问题“破了圈”。著名的《科学》杂志主编霍顿·索普(Holden Thorp)回应了《斯坦福每日报》的求证,并表示他们确实在2015年收到了泰西耶-拉维涅的更正请求,也确实并没有进行更正,他并未说明没有执行文章更正的原因。


领导者与学术不端


从报道一开始,西奥就把问题直接发到了校长邮箱,但泰西耶-拉维涅拒绝直接回应,转而让斯坦福大学新闻发言人迪·莫斯托菲(Dee Mostofi)回复西奥的提问。莫斯托表示,泰西耶-拉维涅并未参与也不知情实验照片存在人为操纵痕迹,虽然在某些文章中泰西耶-拉维涅被列为主要作者,但这并不代表他本人亲自参与了论文撰写,也可能是因为提供实验材料的贡献而被列入名单。莫斯托还表示,就算实验照片出现问题,也不代表实验结果有问题。他同时指出,早在2015年,泰西耶-拉维涅出任斯坦福校长前,他就注意到了同行对他两篇发表在《科学》上论文的质疑,他当时也做了相应修改,并提交给了《科学》杂志,但随后《科学》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更正。


被指实验图片造假的论文(图|Sta  nford Daily官网)


比克对于这套官方说辞并不买账。她表示,自己可以在法庭上作证,泰西耶-拉维涅一篇在《细胞》上发布的论文,其图像数据的误差,会导致实验数据结果的改变。几位独立研究人员也表示,泰西耶-拉维涅在论文中可疑的图像处理问题,将会对论文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比克认为,对于泰西耶-拉维涅这种在某一领域拥有崇高地位的研究者,他的研究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影响整个领域的研究方向。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泰西耶-拉维涅200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神经元的文章(如今泰西耶-拉维涅准备撤回),被引用了700多次,而在这个领域,大多数文章的引用数量都超不过10次。  

在针对泰西耶-拉维涅的报告中,特别委员会并不认为泰西耶-拉维涅直接参与了数据做假,但也指出,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泰西耶-拉维涅没有对实验记录尽到修正的义务。且泰西耶-拉维涅不同时期管理的实验室中,有不同人员多次进行了研究数据的篡改或不达标的科学实验。这是很少见的事,表明泰西耶-拉维涅对实验室监督和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西奥看来,最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还提到,在过去20年里,泰西耶-拉维涅-拉维尼在三个不同实验室中,都在推行“优胜劣汰”,即奖励“成功者”,惩罚“失败者”。委员会认为,这导致了大量被篡改的研究数据,最终以他的名义发表。


《英文系主任》剧照  


西奥对媒体说道,他希望这次报道中激起的讨论可以超过对校长本人的关注,:“谁应该对错误数据负责?谁应该对数据的准确和真实性做最后一道保障?有很多高级研究者和科学家,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论文中,他们甚至没有参与写作甚至实验。通过权力,当文章对他们有利可图的时候,论文唾手可得;而当出现问题时,就撇清关系。我希望这件事能让人们更多的看到这个问题:在科研中,谁来真正负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