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正文

浪不动的年轻人,“丧”起来吧!|原创

huazhu 读书 2020-06-24 01:20:50 808 0

这个问题有点难。/《马男波杰克》

8年前,一个叫大原扁理的日本年轻人决定隐居,开启“做二休五”的生活。

85年前,一个叫太宰治的文学青年写道,因为从朋友那里拿了一套麻质的,适合夏天的和服,决定先活到夏天看看。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我们无法成为野兽》

累得不想动,穷得买不起,工作无意义?

拼命挣钱、花钱保命,人生为何如此艰难?

被人指责太丧、太悲观?

你没有错,你也不是一座孤岛。

4月,理想国引进出版了南非开普敦大学哲学系教授、生物伦理学中心主任大卫·贝纳塔的新书《生存还是毁灭:人生终极困境的坦率指南》。


封面设计师深谙作者的“困境”之意。/豆瓣

该书被评价为“一本人生意义最丧的哲学书”。

如果你也时常沮丧悲观,却因此感到孤独,怀疑自己有问题。

若能发现有人和自己看法相同,且这些看法有严密的论证支撑,也许你会获得安慰。

“丧”:弱者的保护色

从2016年“葛优躺”走红以来,先后有“感觉身体被掏空”、“城市空巢青年”、“佛系”、“社畜”等“丧”文化,席卷互联网社交平台。


简单的真理!/《百年酒馆》

复旦大学在2014年做过一个针对长三角地区、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调查。

数据显示,出生家庭的财富,及占有其他资源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经济收入和发展前景,即使是在工作数年后,也将很难改变。

这项研究同近年来的众多类似研究一样,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中低层青年想要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将越发困难。

随着近二三十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建设,房地产和金融市场迅猛发展,资本收益碾压工资收入。

“勤劳”不一定能“致富”,劳动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穷忙族”的空虚迷茫,前途无望,彷佛只能靠“丧”获得一点情绪抚慰。


我倒是想说不对。/《马男波杰克》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在最近一期的《十三邀》中表示,本次全球新冠疫情,并没有像部分人期待的那样,打破资源、财富的已有分配机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重新分配。

相反,此类突发事件,正在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听到这些冰冷的事实,作为消费主义盛行下的城市白领“新穷人”们,无法不感到沮丧悲观。

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在《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中认为,市场经济制度在英国产生的过程即是建构“饥饿感”,市场联合资本将一切商品化,人如果不工作就会饿死。

于是,人们拿起“弱者的武器”,即民众通过在工作中偷懒、开小差、装傻等方式,进行日常抗争,以期获得一点身体或心理上的补偿。

城市白领人群的“丧”、吐槽、戏谑文化似乎已成为一种弱者保护色。


乐观派不妨看下这个剧。/《百年酒馆》

随着住房成为金融工具,城市生存成本不断增加。

在租房贵,买房难的现实处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与陌生人合租,或租住在狭小的单身公寓里。

我们也正在和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一样,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日益原子化的单身独居社会。

无论是跨越阶层的艰难,被裹挟的消费,不得不独居的现实,都让当下年轻人看清了那些温柔说教下的残酷现实。


这种话,每天也就说十遍吧!/《去他*的世界》

“丧”不过日本青年

日本青年的“丧”,更为彻底。

大前研一在他的代表作《低欲望社会》中认为,日本年轻人已经陷入“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低欲望社会。

成长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年轻一代,不愿意再背负巨额债务和风险。

他们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甚至蛰居在父母的家中,逐步放弃传统社会的竞争范式。

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可能要算《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的作者大原扁理。


大原君已经悟透人生。/一条视频

他也曾是东京等大城市的标准社畜,当他决定回归属于自己的真正生活时,便从日本来到中国台北的郊区,开始隐居。

大原扁理的选择基本是对“社会时钟”(即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如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的全面反抗。

降低对万事万物的欲望,斩断不必要的社交。打破“工作、消费、新穷人”的闭环,脱离资本主义的链条。

日本的NHK曾推出过一系列,展现日本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如:《穷忙族》、《女性贫困》、《老后破产》等。

他们不去遮蔽那些灰暗、边缘的群体。

如果社会矛盾真的累积到不可调和时,结局大约就像奉俊昊、李沧东们的电影那样,两败俱伤。


这部不比《寄生虫》差。/《燃烧》

不过,日本的“颓丧”文化由来已久,太宰治与他的《人间失格》算得上鼻祖。

在太宰治并不长的生命历程中,多次谋划自杀,最终在39岁投水自尽。

太宰治虽然属于极端个例,因其天性敏感悲观,自幼在家庭中又备受冷落打压。

但是他的文学、思想,在近几十年却大受追捧。

单是《人间失格》已累计卖出六百万本,其他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影视剧。


颇具美感的太宰治。/网络

在中国,太宰治的作品也多次出版,如同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川端康成等作家一样为年轻人喜爱。

如此负面消极的太宰治,为何会成为畅销书作家?

读者的回答似乎道明了什么:太宰治的悲观恰是因为他的纯真,他给了读者一个“不必时时积极努力”的出口。

你的“丧”,理所应当

除了东亚青年的悲观沮丧,成人卡通《马男波杰克》,因其直面生活的残酷,展示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精神创伤,风靡全球5年。

由此大约可以窥见:“丧”正在成为世界性的亚文化。


我经常忘记自己是个成年人。/《马男波杰克》

前文提到的贝纳塔教授,通过哲学及生物学研究,论证了我们在身体和精神上可能遭遇的困境,表明我们的“丧”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他的研究,即使身体健康的人,每天也会有很长时间处在不舒适的状态中。

我们容易口渴、饥饿,等到吃饱喝足以后,我们的肠胃和膀胱,可能又需要调整适应。

我们经常感到疲劳,天气太冷和太热都让我们不舒服。稍不注意就会感冒,还经常莫名的瘙痒和过敏。

除了一些小病小痛,人类还要面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骨折及各类癌症等危险。

除了身体感觉上的不舒服,我们在心理上也会经受各种折磨。

高压、烦躁、恐惧时有发生。

“遭遇低效、愚蠢、邪恶、繁复诡秘的官僚机构,以及需要几千小时去克服的其他障碍”从未间断。


这处取景、构图都属上乘。/《去他*的世界》

数百万人失业,有工作的人,很多对工作不满意,觉得自己做的是“狗屁工作”。如果走运,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但能力跟不上期望,不知道的总是多于知道的。

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只有反复核查,万事小心,才可能保证一切在正常的轨道上。

渴望亲密关系,但欺骗、背叛,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无法全心投入。

另外,被殴打、强奸、绑架、谋杀的危险也无可避免。

因此,人类的生命质量要远比我们意识到的糟糕。

既然人的生命质量如此之低,做一只养尊处优的猫,自由穿行的鱼,是否更好?

遗憾的是,并非如此。

野生动物要面临来自上一级食物链的猎杀,被驯化的动物,例如鸡、鸭等,要被关进狭小拥挤的生长空间,目的只是成为人类的营养供给。


明白了这件事情,不知道还怎么继续生活?/《瑞克和莫蒂》

一切有知觉的生物,一旦成为一个生命体,便无路可退。

“实用主义悲观”

认清现实,关注当下

这些生理和心理困境的客观存在,往往最容易为悲观者感知。

我们通常用杯子里有半杯水来举例乐观者与悲观者。

乐观者看到还剩下半杯水,感到幸运。悲观者从杯子里本应该有更多的水出发,感到失望悲哀。

乐观态度一直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因为乐观的确有助于人在面对困境时,将那些可怕负面的情绪抛诸脑后。

但在贝纳塔看来,这样的乐观,因无法深切感知到人的困境,也会将困境向新的世代传播。

他提出一种“实用主义悲观”,即是对人的困境有理智清醒的认识,但并不终日沉溺于悲伤压抑之中。


“实用主义悲观”现身说法。/《非自然死亡》

无可否认的是,由于遗传及环境的影响,有的人天性乐观积极,有的人则阴郁哀伤。我们也不必让其违反本能,来变得更乐观或悲观。

因此,乐观无知既是人生的止痛剂,也可能是将自己不断卷入困境的传送带。

抱团取暖—你不是一个人

对人生总体持悲观的态度,这并不受欢迎,因为人们不愿意听到坏消息。

“重复好消息之所以必不可少,仿佛正是因为它与世界的面貌殊不相符。”


其实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我,到点下班》

悲观看法在观念市场上长期出于隐蔽的状态,人们也就越发难以接触到这类看法,从而持悲观态度的人也越发弱势。

我们要让悲观者发声,说出他们的担忧。

当我们了解到丧气悲观并不可耻,且还有很多人和我们想法一致时。这对于悲观者而言至关重要,如同心理学中的团体治疗。

根据贝纳塔的论证,回应人的困境的终极解决办法是“不再制造新人”。对于这个观点,涉及生物伦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找他的书来读,见仁见智。

但我们已然来到人世,该如何应对生存意义危机?

如同前文提到的,我们要采取“实用主义悲观”的态度,把精力聚焦在“世间意义”上。

即是对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保持警惕的同时,去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保持有秩序的生活,关爱家人和朋友。


现在买东西,先上二手平台。/《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因为的确存在一些事情,我们无能为力。


毕竟生活还要继续。/《曼哈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