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这些反人类设计,令我感到不适|有趣便利店

huazhu 生活 2020-07-16 01:46:36 905 0

小阔爱们,周一好呀! 

“这物品竟出自独立设计师之手,高级呀!” 


如果看到“设计”二字,你就脱口而出这句话、将它与“奢侈”“品质”“高端”挂钩,说明你的小脑瓜里充满误解。 


因为“设计品的奢侈属性,正始于其功能的结束”。 


设计是一种为生活服务的行为、是商品的附属价值,如今却喧宾夺主,变成了商品的主要卖点。



雅典女性设计师Katerina Kamprani对这种“尬夸设计”的营销手段深恶痛绝,决定“以毒攻毒”,用一系列反人类设计品来反击。 


Katerina的设计思路很简单,先思考一件物品最纯粹的功能,然后反转功能。 


尺子是用来衡量长度的,但如果只有1cm长呢? 



戴眼镜是为看得更清,但如果是会戳痛鼻梁的眼镜框呢? 



浇水壶当然是用来浇花的,但如果是“自己浇自己的壶”呢? 



椅子是用来坐的,但如果根本坐不进去呢? 



雨靴是防止双脚被弄湿的,但如果是镂空雨靴呢? 



用了这款红酒杯,你再也不能优雅地喝酒了。(酒顺着下巴滴到白衬衫上,这画面太美) 



谢天谢地!终于见到一个能装水的杯子,但是……手柄没有着力点啊! 



以上设计品,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毫无用处,除了恶心人”。 


而这,恰恰就是Katerina想要的效果—— 


打破常规后,我们才能发现常规有多美好。


其实市面上的奢侈品,比如异形跟的鞋子、胸前破一个洞的衣服、不显示时间的手表、挂在隐形眼镜上的吊坠等,与以上“无用设计品”的逻辑很像,都是为了突出商品的独特性,削弱甚至放弃功能性。只不过,Katerina是在反讽。 



高颜值的海报和产品包装,正在削弱我们对实用性的关注度。


意大利设计师Giuseppe Colarusso同样不满于“过度消费设计理念”,但他反击的方式不是颠覆功能,而是强行赋予物体一种全新的属性。 


他喜欢在作品里,将两种不着边际的物品组合—— 


“开饭啦!今天吃草莓棉花糖。” 


“为什么把牙刷当餐具呢?” 


“为什么不可以呢?” 



“来喝下午茶吧!” 


“为什么用罐头装茶呢?” 


“为什么你有这么多为什么呢?” 



“为什么乒乓球拍上有个洞呢?” 


“没有洞,球怎么穿过去呢?” 


“啊?!” 



在Giuseppe的“无用世界”里,全是荒谬却有趣的设计。他正想借此提醒消费者,如果买东西只看中趣味性,你将从超市搬回一堆“垃圾”。



“如果只看功能,万物皆可相互替代。” 


看过同行的“无用设计”,来自瑞士和丹麦的两位艺术家Stephan Friedli 、Ulrik Martin Larsen,表现得异常激动。 


他们一拍大腿,决定再升华一下“无用”的概念——以功能为媒介,将两件看似无关的物品连接起来。


石头也可以堆出高跟鞋的外形,为什么不能用来造鞋呢? 



打蛋器和清洁掸子都是绿色的,为什么不能当盆栽呢? 



玉米也是圆柱型的,为什么不能用来刷墙呢? 



植物躯干也是木头,为什么不能用作椅子腿呢? 



是吧是吧,大家都哑口无言了吧。 


明明就是毫无逻辑的设计,却难以反驳,仔细一想,甚至觉得有些道理。 


因为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把外形设计与物品本身融为一体。 


即便玉米不可以刷墙、打蛋器不可以种植,但我们对反常规物品如此抗拒,到底是因为外形带来不适感,还是它真的无用呢?


(今天又剁手了几双好看的耳环,无奈太重坠得耳朵疼,可能这就是陷入“买设计还是买功能”深渊的体现吧。) 



设计够出彩,火柴也能卖一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