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高考填志愿,是我做过最难的选择题

huazhu 生活 2020-07-29 00:35:38 750 0

文/恺哥


2020年7月23日,高考成绩开始陆续放榜,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 我们采访了7位不同年龄段的考生,回顾了他们高考那一年,填报志愿的故事。


老李经历过两次高考。


1991年,作为高考生的他,在老师的建议下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最终顺利被广东医科大学录取。毕业多年后,他成为了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主任。


2017年,他的女儿参加完高考,准备填报志愿。老李在尊重女儿想法的同时,给女儿提供了不少建议,最终女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园艺设计专业。


时隔26年,高考志愿填报制度的变化,让老李感慨万千:


“当年的考生和现在的考生,能够掌握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以前我们在高考前就得填好志愿,现在他们可以等高考成绩公布后再做选择,变化实在太大了……”


这么多年过去,高考志愿填报的规则到底改变了多少?考生们填写的高考志愿,有没有真正影响到他们的人生?



我选了我喜欢的专业


老高,1991年考生,计算机应用专业



2020年,有1071万名学生参加了高考,在29年前,这个数字只有296万。1991年,甘肃省的老高参加了高考。作为被录取的61万名考生之一,他就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在毕业后从事着相关的工作。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我的第一志愿。


其实那时候我们的选择十分有限,理科生能报考的只有数理化、机械等大类专业,长辈能够提供的建议也不多。


我参考了父母的建议,也结合自己的兴趣,报考了前景不错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当时大家都特羡慕我们专业,因为计算机还没在国内普及,只有我们专业可以天天泡在机房里,还能趁机玩会电脑游戏。


毕业后不少同学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热潮,选择转行去南方下海经商。而我来到了珠海,继续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岗工作。计算机语言的迭代速度是很快的,每做一个新项目,我都在学习全新的知识,太好玩了!



填报志愿,我是被动的


胡同,千禧年(2000)考生,经济管理专业



胡同是一名“异地考生”。中考失利以后,他被父母发配到湖南读高中,最终回到广州参加高考。可能是“水土不服”,胡同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也被迫选择了自己几乎一无所知的专业。


那会儿我们填报志愿是在放榜以前,现在想起来相当于赌博中的买大买小。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第二志愿也许是暨南大学——反正学校是我考虑的第一因素,专业倒在其次,因为觉得好学校比好专业更重要。


这个志愿是根据平时的实力水平填的,意外的是,高考因为水土不服,发挥失常了(湖南和广东的教材是不是不一样?)。一番辗转,我去了华南师范大学读经济管理。那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是大杂烩,我对此兴趣不大。


大学期间,我一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立了一个名为“愚溪堂”的社团,旗下还有影视、玄学、历史等不同的分支;我还加入了公益组织“绿色江河”,代表广东大学生去可可西里做起了科考。


毕业后,百无聊赖去时代广场做了半年的物业管理,当某一天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的人生之路时,我在发工资两天前裸辞,跑去跟着《羊城晚报》的一位资深摄影记者当学徒,后来通过摄影和文字,慢慢转型成真正的记者。再后来,我去了《新快报》,最后甚至在北京的一家非常优秀的媒体里做了调查记者。


这么看来,在没有名校光环加持的情况下,大学不过是读书阶段的最后一个疯狂的阶段,和你究竟会在社会上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人生这种事,关键还是得知道自己要什么和在做什么,时时刻刻得知道。



一切都会过去


土卫六,2011年考生,工商管理专业



2010年、2011年,土卫六参加了两年高考。第一年高考,土卫六发挥失常。面对山西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毅然决定复读,再战一年;第二年高考,土卫六顺利考上了暨南大学。然而,他的曲折人生才刚刚开始。


我是在山西省参加的高考,我们这届考生采用的是考后估分填志愿的方式,也就是考完试对答案,估算一下自己的分数,再填报志愿。


当时学校发了一本志愿填报手册,除此之外,我还花50元在网上买了一张模拟志愿填报网站的会员卡,查询各个大学历年来的录取分数线。为求稳妥,我的第一志愿填了暨南大学,被顺利录取——后来才发现,我的分数都可以上中大了。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新闻学专业,不过这个专业在山西省不招生。我也没多想,觉得工商管理专业这个名字看着还挺顺眼,就报了。


结果上了大学之后发现,我TM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专业!


我曾经想过转专业到新闻学,但学校规定转专业的学生,大一成绩必须排在本专业的前10%——我都不喜欢这个专业,又怎么能考到10%?


我也考虑过修一个新闻学的双学位,但是我当时是在珠海校区就读,新闻学专业在广州校区,这就意味着我每个周末都得来回跑。经过一番考虑,最终还是没有报名。


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我的新闻理想,哪怕是在最苦的时候。


大学期间我就去找了传媒类的实习,毕业后我也选择从事新闻类的工作。刚毕业那会,同学们都去了银行、证券公司,不少人都月入过万了。而我当时的工资只有3000多,光房租就交走了一半——最艰难的时候,我还借了2000块钱回家过年,不让家里人担心。


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没有错。现在的我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终于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充满了干劲。



志愿填错了?不好意思,再来一次


Jarry,2015年考生,公共管理


受周围人的影响,上高中的时候我就想读经济学专业。高考意外失利让我措手不及,分数不高的情况下再报这类热门专业风险太大,大概率会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我只想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了解到大学有转专业的政策后,我心里便有底了,于是就以学校为主,报考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在大一接近结束时,如愿以偿通过笔试和面试,转到了经济学专业。


但是当我更深入学习经济学专业课,甚至开始参与一些科研课题时,我却意识到它也不是我理想的专业,尤其是经济学对数学、计算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一个文科生来说当然是个噩梦。


在焦虑、彷徨的那段日子,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兴趣,和我真正热爱的专业——国际关系,来一次迟到的相遇。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跨考,最终考上了中山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生。


现在的我,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因为知道方向在哪。


兜兜转转,我却从不后悔走过的路。走过,才知道只有热爱,才可以走得更远。



填志愿时,我绘制了一张表格


小悦,2019年考生,法学


我是广东省的考生,我们填志愿采取的是“知分填报”的方式,也就是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根据自己的分数、排名来填报志愿。


如今我们填报高考志愿,能参考的资料可多了:


除了学校会发放志愿填报手册、专业目录,我们高中的校友会还建立了咨询群,来自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校友会在群里为高考生答疑解惑;而广东省还推出了高考在线的微信小程序,可以在里面看到文理科的分数线、排位,以及学校简介,志愿评估等等。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对法学专业很感兴趣,就加入了我们校友会的法学专业咨询群,更深入地了解了法学专业;同时,我还登陆了阳光高考网,查看了法学专业的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和大学基本课程。


最后,我还绘制了一张综合历年的分数和最低排位的表,认真分析和填报志愿,分析出自己有较大把握录取到我如今所就读大学的法学专业后,我把该专业放在了该院校的第一志愿。


现在,我如愿成为了一位法学专业的学生。



自从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志愿填报的规则一直在不断变化:


从填报时间来看,有考前填报、估分填报、知分填报;从填报方式来看,高考志愿从一开始的手工涂卡,变成了如今的网上填报;


从录取方式来看,梯度志愿到平行志愿的转变,也意味着高考录取从“志愿优先”变成了“分数优先”。


在某重点中学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康叔表示,在三四线城市中,信息不对称依旧是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面临的难题: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做好选择反而比努力更重要。不少孩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的,稀里糊涂就读了四年不喜欢的专业,这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当然,高考志愿也未必会决定你的一生。


康叔给班里的学生放过一部电影,叫做《三傻大闹宝莱坞》。


电影里的法罕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从小就想做野生动物摄影师,但迫于家里的压力,在读大学时选择了就业前景良好的工程专业,按部就班地生活着。


所幸到了他终于发现自己的热爱所在,并取得了父亲的理解,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摄影师。


不少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求稳妥、求就业率,又或是懵懵懂懂,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而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兜兜转转,在若干年后,还是做起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如果能回到过去,你还会填报原来的志愿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