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正文

除我以外全员贵族·凡尔赛文学朋友圈指南|原创

huazhu 读书 2020-06-27 02:42:56 783 0

微信版本改动的一小步,朋友圈社交改变的一大步。

看到这一句的你如果还没被“拍一拍”过,基本可以选择告别社交网络。

互联网新型孤独:“你拍了拍自己”。

虽然可以选择拒绝社交,但不妨碍我们观察社交。除了“拍一拍”,2020年的微信新改动还有一个大“突破”:恭喜各位社交达人,微信好友上限不再是5000人,你可以继续添加你的第5001、5002位等好友。

只不过这些排名5000后的新朋友,目前“仅限聊天”不能够观看对方朋友圈。真可惜,毕竟朋友圈永远都是探究人类学的最佳入口。


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这样的截图,想必对方也是个老凡学家了。

比方说,你可能会错过最近悄悄兴起的一股朋友圈新潮文学——凡尔赛文学,以及凡学十级爱好者凡学家们的日常。

不需998,人人皆可成凡学家

众所周知,凡尔赛宫是欧洲最奢华的宫殿和人类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漫画《凡尔赛玫瑰》说的就是路易十六和他的皇后在凡尔赛宫的奢华生活。

用“凡尔赛”为这种写作手法命名,可以说是精准而不失优雅。


凡尔赛文学的文风,也能营造出《凡尔赛玫瑰》一样闪亮华丽的优雅感觉。

在凡尔赛文学中,凡尔赛指的是一种精神。感觉自己是个优雅贵族,现常用来指那些朋友圈贵族,被微博博主@小奶球 带火。即文案先抑后扬,自问自答,要不经意地炫耀自己想要炫耀的东西,也就是不经意地装X,然后文字还要显得自己很苦恼很不高兴的样子。

“欲扬先抑”是每一个凡学家必练的基本功。


“阴阳怪气”也是每个凡学家必然会收到的评价。

总结下“凡学体”的写作要点,大概可以分为三步。

1.朋友圈文案里对自己的评价必须负面,并“责怪”别人对自己的赞扬。

2.朋友圈所有人可见,回复(可能并不存在的)评论也要所有人可见。大量运用多数人称如“你们,大家,都,全”等等,增强互动感。

3.牢记最终目的“炫耀”,简洁地突出要炫耀的人/事/物,让看到朋友圈的每一个柠檬精都能把“羡慕”打在公屏上。


标准范例展示,请结合红线进行阅读理解分析。“逛超市已是底线”的贵族行为在凡尔赛文学中并不罕见。

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在豆瓣凡尔赛学学习小组“潜心钻研”的十元发现很多人现在对于凡学似乎有些误解。

很多人的理解是炫耀自己优越的外貌/精致的生活/丰厚的经济条件等,十元认为这只是凡学的目的而不是精髓。凡学中的“凡”强调的是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使用的方式手段。

以先扬后抑明贬暗褒以及借他人之口的方式,再佐以恰到好处的“统一回复”来达到炫耀的目的,这才是凡学的重点。


凡学家的每个动作都有其深意,你看我只是简单抬了一下手,其实我要你看的是手腕上的名表。

在十元的凡学理论中,凡尔赛文学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不用说,当然是要精心选择朋友圈发送的时间,也就是“卡点”。地利如字面意思,标识出朋友圈发布时的地点,用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强凡学的真实感。

人和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每一条凡学朋友圈的终极目标——他人的附和。文案里直白易懂和文字美感要兼顾,才能引起注意,最万能的解决办法就是多用表情包和活泼的标点符号如“~”等等。


凡学表情包的使用也需要注意,“负面”情绪必不可少。

“只要998的八心八箭”闪钻式炫耀已经过时。看到这里的你,甚至不需998也能不费吹灰之力交出一份完美华丽的“凡学体”作业。

凡学的凡,是平凡也是不凡

一百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就提出“炫耀性消费”这个概念,人们通过购买象征富人的物品,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

在一百多年后,“炫耀性消费”的功能已经变得不同,拥有一些奢侈品也未必能显示财富。但是显摆炫耀的人仍然能通过美化自己的网上形象,展示更理想化的自己,以此来获得网友的关注。

展示正面印象,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活跃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纽约时报》曾经对2500个中度、重度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了调查,发现近7成的人想通过社交媒体让别人更了解自己,最好是体贴、理性、善良等正面形象的自己。


《黑镜》的剧情,是不是越看越像现实?

生活是舞台,有台前幕后之分。戈夫曼拟剧论里的社会人们在台前用力表演,希望呈现出符合预期的形象,而幕后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要演戏,所以有了朋友圈。

沃顿商学院就做过一项类似的测试。研究者只给出名字和一条信息,让上百人去猜他们大概多大、有没有孩子、生活怎么样,很多人都能轻松地联想出更多信息。


一言惊醒梦中人,原来不爱发朋友圈的我们是没有演戏天分,所以主动选择退出演艺圈。

我们容易从细节中去猜测别人的身份、形象。所以也有人捡起生活里的细枝末节去打造自己的人设,凡尔赛文学只是经过精心架构外象的装点。

沉迷凡学的凡学家们,也许只是出于补偿心理机制,并不一定和物质挂钩。当一个人的实际状况与社会普遍认知出现偏差之时,就会想方设法地弥补。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第四层为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而尊重的需求中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这类人通常具备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的特征,很难通过自我认可来获得内在的满足感。


即使是马云爸爸,也使出“凡学”来获得学霸撒贝宁的认可。

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同时又对此抱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期待通过某种行为,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每一个朋友圈贵族的背后生活,被掩盖的缺陷和渴望,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关注和内心满足。


无论发或不发朋友圈,对他人认同的介怀都一样不少。

我最想炫耀的是我本人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一个被折叠的北京:不同的阶层居住在不同的空间之中,用“空间折叠”这种极端方式来展现社会阶层的分化。

第一空间的上层阶级,500万人口,生活24小时。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2500万人口,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的底层工人,5000万人口,生活8小时。

折叠的北京中生活是有阶级的,人也分了阶层。朋友圈里的生活也越来越接近这样。24小时活跃在朋友圈的凡学家,也许就是小说中的“上层阶级”。


在凡尔赛文学中,谁也无法阻挡我成为自己的盖茨比。 

有网友提出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是凡尔赛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凡学家的明贬暗褒不一样,《小时代》里的角色总让人觉得这群人是在真情实感地“贬”。

他们的脑回路就跟从没吃过贫穷的苦、而世界上也并不存在普通人家一样,你甚至会忍不住和他们产生共情。为不得不连着两天穿一件全球限量两件的CHANEL衬衫而感觉自己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会觉得上海出了内环就是乡村……


“浦东的空气,无论什么时候闻起来,都不像是住人的地方。”《小时代》里顾里的金句,深得凡尔赛文学精粹。

这些简单粗暴的贵族式“炫富”,本质上说的是“如何定义自我”的高级命题。在自我贬值下真正炫耀出来的或许就是他们最擅长、最热爱或最真实的一面。

青年人在互联网上以自损自贬的口吻描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生活境况,他们拥抱污名并且乐在其中,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互联网中的自嘲早已转化为对自我身份定义的娱乐。

正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的渺小与平凡,所以我们更需要主动拿回话语权进行自我的展示与定义,结合自身的话语发力走向群体的身份认同。


通过“自嘲”拥有自信,也是一种自强。

人是观念的动物,关于生活的“所谓自己的思想,当然很少有自己想出来的,还不是听来、读来的那些。”

阶层固化当然可怕,对美好生活的固化想象也很可怕。某种程度而言,凡尔赛文学或许是失去想象力之后用物质堆砌起来的“美好生活图景”。

一旦失掉了想象力,我们就没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可能。


创造一篇凡尔赛文学只需要选对选项,但对于生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未知还有自主选择的勇气。 

所以热爱分享“凡式生活”的凡学家们,请不要成为被“美好生活”绑架的人。

生活不在朋友圈里,不在社交网络上,不在精心编造的凡尔赛文学中,也不在未来,它就在此时此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